招聘秘笈:变“对立”为“对话”

   2011-05-25 59

日前,在思远人才、中国人才热线和《电脑商情报》3家机构联合发起举办的“三剑合壁,共建IT人才盛市”广州HR交流会上,我被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和广州IT届的HR们,探讨和分享“如何进行完美的招聘”的话题。

    但是,令与会同仁瞠目结舌的是:我的讲话中,没有任何涉及到“完美招聘”的内容,相反,我讲的都是招聘中“丑陋”和“残缺”的话题。

    因为我曾经惨痛的教训和后来的成功经历告诉我:在招聘中徒求“完美”之术,就如不练内功徒求招式的完美,不但舍本逐末,而且谁敢说自己有完美招聘的套路,肯定是自欺欺人。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来看目前职场上存在的最直接客观的一组矛盾问题:

    求职者:“求职怎么这么难?”——觉得职场上谋职者供大于求,很难找到好工作。

    用人单位:“招人怎么这么难?”——觉得人才缺乏,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这种“对立”是怎么造成的?

    ——大多数企业在招聘中,都是告诉求职者我们企业如何好,前景如何美丽,为人才提供优厚的待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现场调查几乎都认为如此);而求职者也无一例外的告诉用人单位:我是某方面多么有能力,多么值得你信任的人才,我将为你的企业带来升值(现场调查,所有HR都表示这是事实)——而事实上,在大多数的“一对一相亲”(招聘、面试)过程中,双方并不这样认为;或者在互相磨合的过程中,双方觉得对方并不是像他原来口中承诺的那样。这就像找对象、谈恋爱,如果双方都说对方好,而心理上实际不认为那么回事,怎么会有好结果呢?!

    那么,与其互相欺骗,或者自欺欺人,不如双方赤裸裸面对现实。我的看法和做法就是:如果真要追求“完美招聘”的趋向,那么,作为HR,就要展现企业“残缺和丑陋”的真实一面(因为我们无法要求求职者说:你首先把你个人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全部给我老实交代一遍)。我在过去的失败和教训中总结的5招经验是:

    第一招:告诉求职者,你的企业存在的“残缺”和“丑陋”

    也许你会觉得可笑,怎么可能这么做呢?但是,你马上就会觉得,真正可笑的是,你招聘的人没有到位,或者几个月中很快走光了。

    很多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经常采用“美容法”,也许你会说,这是无奈,因为小企业吸引不了人才。可是,有没想想,“美容法”就吸引得了人才吗?你说你是最好的对象,他明天就发现不是这么回事,何况这个世界上,“永远有更好的”,只有那些既看到你的价值,而又能够同时包容你缺点的人,才能和你一起并肩作战。当然,如果真实告诉求职者:我们是一个很小的企业,我们现在能给的只是什么,你做的这份工作有多辛苦多辛苦……结果你会发现,有些面试过程不用你多费口舌,2、3分钟就彼此觉得可以结束了。你面试100个人,可能最终只有1个人愿意留下来。可是,你会发现,那个人很踏实,很努力,很稳定!对企业来说,“人才”是不是人才,最终看他是不是留下来为你所用。找对象时候,如果你明明瘸了一条腿,却告诉人家姑娘“我打球摔伤了”,始终是会被发现的。可是,我们很多HR,在招聘中却还是在美化企业那条瘸腿。

    我所在的企业能够从5年前的10多个人的袖珍IT企业,到了今天的200多人,这一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真是一帮踏实朴素的员工,凝聚在一起,造就了企业的今天。企业小的时候,不怕没有人来,现在企业大了,我更加理直气壮的用这个招数。

    HR,不要让美丽成为谎言。

    第二招:从企业内部的“残缺”找“补丁”

    企业要人才来做什么的?是来创造价值或者解决某种问题的。我们有时发现,HR为了找到一个好的人才或者适合的人才,苦心设计各种各样的面试题、技巧,有一大堆的表格、模型,可是结果,你还是发现招聘成功率很低。一方面,“你有政策我有对策”,市场上各种应付面试的技巧应运而生,而且跳槽越多的职场老油条,越能在面试过程中花言巧辩,表现突出。最简单的,你现在还会在办公室门口放一个纸屑,然后等看看谁拾起来,你就招他吗?拾起来就是好员工吗?更多的人才是做大事不拘小节。虽然“细节决定成败”,但是没有做大事的,你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另外一方面,就是你拷贝的那些大企业的面试模型表格题库,或者是你设计出来的那些,都是一种概括,他只能帮你做第一遍筛选。就如高考一样,只是用一种模式筛选某种智商高的人,但是不能筛选另外一个方面智商高的人,更不能筛选情商高的人。为何要概括出某种模型,而不直接把你企业存在的问题摆在他面前?我在招聘中,就是这样倒过来招人:一次招项目开发人员,从简历看或者面谈情况或者经验和技术职称,A都比B要好,按照以前的方式,我会招A。但是,我们技术部做项目的,经常和客户打交道,客户的项目需求经常变化,有些问题很难解决。我们招聘的时候,就是直接把这些问题端出来,结果,B能够给出很好的解决之道,我们招聘了B,后来发现,以前招A那种模式进来的人不能解决的问题,用招B这种模式进来的人,问题都大部分得到改善。还有,你有没发现,有些人面试中“机智善辩,有良好的谈判能力和竞争欲望”,结果做销售成绩非常一般,而有些看上去表达能力很普通,甚至有些内向,但是,他却成为你公司销售精英呢?

    所以,招聘的时候,我们应该用逆反操作方式,先找到企业不足的、残缺的一面,然后看看谁能解决这些问题,从企业内部的“残缺”找“补丁”,而不是从HR选人的能力——“面试”这个环节突破,不是从招聘环节先判断这个人综合怎么样。“最好的,不一定是最适合的”。

    世事常常是这样:“逆”向,成就“正”果。

  • 1
  • 2
  • 责任编辑:情比商浓
    •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