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应“以威立信”还是“以信立威”?

   2012-11-06 241
核心提示:“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 对于所有的管理者们来说,这仿佛不算是一个问题。在架构严整等级森严的组织内日复一日,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很多人觉得“跟着走”这件事似乎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一种套路一种理所当然。

其实不是。

“追随”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和沉重的托付。追随也是一连串持续的、演进的、往往还是随时间而递减的动作。以威信起,以失信止。而究竟领导者是“以威立信”,还是“以信立威”,其团队将通向完全不同的两种道路。

一旦追随关系产生,就意味着,领导者从此对追随者负有极大的责任,至少要做到在这段关系的存续期间充分 “领而导之”。引领,对未来作出清晰的趋势判断,继而对追随者起到指引方向的作用;导正,对于过程中的路线和行为时时加以规范和矫正,防止追随者走弯路落大坑。

几 年前,我们的团队曾经共同经历过一次非常惊险的挑战。当时公司组织了一次徒步野长城的穿越活动,行进到夜间时,野外的高山上伸手不见五指,脚下是千米深 渊,只能凭借前方的队员手贴在废弃的城墙上感知路线、摸索前进。每个队员都非常紧张,因此不断会从队伍前方传来口令:贴着右边走!十一点钟方向!等等。但 是,等天亮了,后方的队员却满腹抱怨,为什么?因为虽然大家目标高度一致,都是为了早点到达宿营地,但是由于所处的位置和行进速度不同,前方建议向右边靠 的时候,后方队员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那个位置,如果真的听从口令,那么,一定会跌落悬崖!

随 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受到,这一次的经历很像是一个领导力的寓言。领导者,往往就是一个团队的“前方队员”,如果不能通览全局,仅凭自身的感知,无法 起到准确“引领”的作用;而如果不能清醒的了解和体谅每个追随者所处的阶段,仅凭个人的经验,也绝对无法起到“导正”的作用。这个寓言的现实意义在于,大 部分遭遇领导力瓶颈的团队都和我们这支业余攀山队一样,大家在内心是有某种共同方向的,也并没有有意的规则破坏者或弃权者,但是,由于“引领”和“导正” 的能力不足,所以,大家最后突然发现,无论你如何追问,我也不能跟你走。因为,你并没有为“我”来准备一条安全路线。这就是领导者最大的失败。

领 导与追随其实一种相对关系。并不是只有老板才是领导者,在一个大团队中,很多人都会有不同层面上的领导者身份。一位领导者,在更高层面上也有可能是一位追 随者。因此领导力修炼就成为必修课。而多年来对失败与成功的领导者进行对比观察,我发现,无论组织的地域、产业、规模、性质,无论领导者的个性、背景、学 识、年龄,大致上组织内的追随者之间存在一种“潜规则”,我把它称之为“三不跟”:

第 一,无信不跟:世事无常,再精确的规划和计划也会有失误或者落空的时候。每当此时,就是对领导者的一次“大考”:承诺要打折吗?所谓“信”,是世界上最脆 弱的东西,一旦领导者失信,追随者必然的反应就是“不信”,不是这次不信,而是一次失信,永远不信。因此,曾国藩当年有张条屏,写了句大白话,走到哪挂到 哪,时时刻刻提醒自己无论如何要守信: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第 二,无利不跟:我知道,很多人爱在领导者面前说自己不为名不为利。这话说可以真说,但听不能真信。每个人加入到一个组织、从事一份职业,一定有其特有的利 益诉求。大到一个政党、小到一个团伙,其带头人都知道组织生存的基础是必须要“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所谓使命,就是为什么存在,为创造什么而存在?说到 根子上,也就是为谁、创造什么利益。有利益才有支持。无利益就不相关。利益有很多种,有金钱、有地位、有权利、有名声、有能力等等,但归根结底领导者切不 可忘记,无利不跟的原则就意味着必须每天问自己:今天,我给别人创造了什么利益?

第 三,无情不跟:完全靠利益维系的关系是有风险的,因此需要软性的“情”来加以进一步黏合。对于这一原则领导者们见仁见智。亲情牌比较常见:大家庭、兄弟情 等等。但必须提醒一句:情的基础是尊重。曾经听到一家老牌民营上市公司的高级经理人们讨论一个话题:做职业经理还是做家奴?我相信,每年都要设家宴招待团 队的那位老板如果听到这个话题,一定会气的吐血。但是,情同父子又如何?在企业上下级关系中,常见冷言冷语、讽刺挖苦、指桑骂槐、当众痛骂等等行为,企业 不是奴隶制组织,没有高度的尊重作为基础,所谓团队建设、所谓亲情文化,都会沦落为作秀。

无信,无利,无情,因此无追随。“我曾经问个不休?你何时跟我走?可你总是笑我,一无所有。”

“三不跟”,是一种潜规则,无好无坏,是时时刻刻悬在领导者头上的那把剑。

从2011年开始,每个月会在搜狐发起的“读本好书”活动中做书评人,因此也在卷首为大家推荐当月好书:

《每 个人的政治》(作者:赵汀阳):究其一生,人们都在或多或少、或明或暗的与二分法作战。对“对抗性思维”的对抗,是一桩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儿。在这一过程 中,人们往往会走上两条看似截然不同但是屡有交叉的道路:一条是宗教,一条是哲学。前者需要坚定不移的“信”,后者则必须坚定不移的“不信”。信,就有遵 从、有托付;不信,则有追问、有叛逆。《每个人的政治》,是一位哲学家基于“不信”的立场,对“信”的金规则和元问题的探讨。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 “人所不欲勿施于人”,将思考主场进行从“我”到“他”的转换,将思维逻辑进行从“对抗”向“调和”的转换,是一种很新鲜的尝试和探索。

《李 炜光说财税》(作者:李炜光):“我们暗夜横渡,义无反顾”。这是本书的最后十个字。如果仅凭这十个字的调子去“摸骨”,那么这似乎更应该是本诗集或者散 文集。可能大部分人与我一样,在看到本书的书名时,会因为其庞大课题仿佛与自己没有关联感而懒于阅读,可是,一旦翻开第一页,就会难以释卷,因为发现财税 问题不仅仅与我们每个人有关系,更是命运交关的大关系!因此,《李炜光说财税》这本书更像是作者从财税史和财税政策出发,对民主制度、对政治改革进行的一 次“摸骨”,试图用财税问题这样一个开关,来点亮制度改革的大厦。特别是在书的第二部分《惊心动魄的财税史》中,作者用大量的历史素材反复的证明和推演了 财税民主和公共财政对国家兴亡所起到的催化剂作用。作者呼吁,市场经济中的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只应该是一个服务于全体纳税人的载体,或者说,筹集财政收入 的目的,不是为了供养和侍奉权利,不能用来追求自己的私利,而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市场,服务于公众。因此,作者引用了这样一个悲情的比喻:“村上春 树曾把体制比作一堵墙,这堵墙太高,太强——也太冷,与其计较无异于鸡蛋撞墙,但我仍愿跟大家一起并肩奋斗,在这座坚硬的高强和撞向它的众“鸡蛋”之间, 选择站在鸡蛋这一边,做一件值得花费毕生精力做好的事情”。满怀悲悯,着眼当下。在阅读中,能感受到作者的诚意和担当。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