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公司概况
2.1.青岛啤酒发展战略---“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
1998~2001年,青岛啤酒率先在国内推行啤酒行业资产重组和大规模购并,“外延式扩张”带来公司产能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同时收购后的整合和消化,资产减值和计提也影响了净利润,净利润率下降到历史低点。2001年后,青啤在全国率先放慢了兼并速度,主要通过内部整合和提高运营能力等措施达到“内涵式扩张”,市场占有率和净利润率稳步提升。
2001年之前,青啤的扩张模式是基于资本优势的增长,当时也迅速占领了部分市场,由此带来销售市场和网络的扩张。2001年后的扩张是基于核心竞争能力的扩张,从“做大做强”到“做强做大”战略思维的转变。近几年通过公司内部整合和产品结构调整,青啤市场占有率和净利润率分别在13%和3%左右,做强品牌,带来的市场扩大的思路未来将继续成为青岛啤酒的发展模式。
2.2.青岛啤酒营销模式---品牌差异化策略
从2001年开始,公司逐步加大品牌优化力度,提高青岛主品牌和副品牌(汉斯、崂山、山水)在销量中的增长。主品牌青岛啤酒定位在全国的中高档市场,三大副品牌定位公司的核心销售区域山东、西北、华南等区域,其他子品牌在所在地范围内销售,“上山千条路,同览一轮月”,主、副品牌各有分工。
目前青岛啤酒中高档品牌盈利部分补贴部分低档子品牌带来的亏损,逐步通过对各个品牌的有效整合,逐步提高销量中的中高档品牌的比例。
2.3.奥运营销助青啤品牌和业绩双丰收
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赞助商之后,青岛啤酒开始实施“体验激情、共享快乐”的奥运营销策略。通过赞助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和体育活动,提升了青岛啤酒作为全国性的啤酒品牌的形象,有利青岛啤酒销量的稳定增长。
韩国在1988年奥运前食品饮料指数呈上升趋势,预计未来2年,公司一系列奥运营销举措也会帮助青岛啤酒提升品牌价值,并且转化为业绩的提升。
2.4.青岛啤酒股改后的股权结构
青岛啤酒的第一大股东为青岛市国资委,持股比例30.56%,仅比第二大股东美国AB公司高3.56%,为了青岛啤酒这一百年品牌不外流,股改通过先增持法人股后支付对价的方式,股改方案流通股每10股送1.79和派送2.4元现金,保证股改后青岛国资委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变,预计股改方案能顺利通过。
此外,公司还承诺股改后实施管理层激励措施。
3.盈利预测
3.1.产能利用率提高,品牌整合优化,销售单价上升
公司产能扩张趋于稳定,新建生产线基本都是高档纯生啤酒生产线。经过几年的内部整合,对兼并的小企业,改造后如果不符合青岛啤酒生产标准的进行关闭,产能利用率逐年提高,闲置产能减少。
公司产品主要集中在主副品牌,其余子品牌所占比重逐步减少。在优势地区如山东、华南、西北和华东等,青岛啤酒中高档啤酒占据主要市场份额。中高档品牌的盈利补贴低档品牌部分的亏损,总体而言通过品牌优化后吨酒价格逐步提高。
我们预计2006年销量以11%的增速达到450万千升,销售单价的提升使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7%;预计2007年销量达到510万千升,经过持续的品牌整合后销售单价上涨5%~7%,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达到19%。
3.2.整合效果明显,计提费用增速放缓,净利润和毛利率稳定增长
2007年,公司在济南、青啤二厂、徐州的20万千升高端纯生啤酒项目将投产,另外上海也将新建成高端纯生生产线,对于稳固公司在山东、上海等主要核心销售区域的市场地位有重要意义。
公司计提费用对净利润影响较大,随着资产整合的逐步完成,预计2007年起费用率和资产计提都会有一定幅度下降,从而将维持06年开始的较高利润增长。预计2006、2007年净利润分别增长23%和28%。
4.估值
公司实行稳健保守的体育政策,历年大量计提的资产减值和预提费用,用于消化市场扩张时兼并的中小啤酒企业。2006年上半年预提费用3.6亿元,其中体育和促销费用2.6亿元,净利润2.02亿元,公司现金流状况远远好于实际利润水平。
由于公司资产减值计提的可预测性较差,且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较大。青岛啤酒PE值比同类啤酒企业燕京啤酒高很多,也远远高于国内龙头食品饮料上市公司的PE平均值和中值。我们认为用现金流指标比市盈率指标来进行估值更加恰当。
目前国内主要食品饮料上市公司“市值/自由现金流”都在30倍以上,都远远高于青岛啤酒的25倍的水平,剔除增长前景和行业之间的差异,估计青岛啤酒的合理目标价格在12.10元(除权),继续维持“增持”评级。
5.风险提示
中国啤酒行业竞争激烈,青岛啤酒虽然完成了全国布局,但是在一些地区还将面临燕京啤酒、华润雪体育的竞争,另外第二集团的啤酒公司如珠江啤酒、重庆啤酒在局部地区占有绝对的市场份额。在高端市场还面临百威啤酒、喜力啤酒、嘉士伯啤酒等强劲的市场竞争者。
此外,公司继续面临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公司主要品牌的麦芽使用进口麦芽,所以存在进口国供应原材料、运输费用等上涨的风险。
来源:中国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