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印刷质量评价

   2011-05-26 94

  编者按 多年来印刷机刷品质量管理是靠视觉观察和经验,这些方法已不再满足当前的数字化生产流程。如何使印刷机刷品评价标准更加符合科学标准,实现规范化、数据化、可控化的生产模式,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是针对胶印刷机印刷品的质量评价方法所作的论述,谨作为我们进行网印质量控制时的参考。

     印刷质量是一个印刷企业得以在这个市场上生存的根本保证,在现代便捷的数字化生产流程下如何进行质量管理又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传统的靠视觉观察和经验来判断印刷质量的方法已经不足以解决当前的问题,为此,我们必须建立一套客观的印刷品质量评价体系。

     印刷品质量是印刷品各种外观特性的综合效果,在印刷质量评判中,各种外观特性可以作为综合质量评价的依据,当然也可以作为印刷品质量管理的根本内容和要求。因此在实际中对印刷品质量进行评价与控制之前,我们需要对印刷品评价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一、印刷品评价的内容

     印刷是大量复制的技术,其产品是视觉产品,因此在对印刷品进行评价时只能从复制效果方面,以印刷品的再现性为中心对其外观的各种特性进行综合评价。印刷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印刷品的阶调层次

     印刷品的阶调与层次分布在表现图像形象和明暗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可以通过设计具体原稿的阶调层次复制曲线进行分色制版的阶调层次再分配调整,从而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衡量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印刷品的阶调层次再现及其评价能有代表性。实际印刷品中的密度通常是比原稿上的密度低,因此复制中为了保持阶调的相对再现必须在保持整体的密度范围内按照平均密度进行梯级比例压缩。

     2.色调和色彩的复制

     对印刷品色彩的再现进行评价时需要考虑以原稿色彩为基础,对忠实于原稿的部分可以按照客观技术标准来衡量,对不能忠实于原稿的部分则需要结合主观因素来做评价。

     实际上,评价多彩色印刷的图像比单色印刷的图像要复杂得多,在评价印刷品的颜色再现时只能将测定并比较印刷品的分光反射密度或色差的方法作为评价的大致标准。

     3.复制的层次清晰度

     彩色印刷品的清晰度,是图像复制再现的一个重要质量指标。除去为表现影像的特殊意境外,每个画面总应该有一部分层次(主体或背景)是清晰的。

     对印刷画面清晰度的评价也有三个方面的相关内容:其一,图像层次轮廓的实度;其二,图像两相邻层次明暗对比变化的明晰度,即细微反差;其三,原稿或印刷画面层次的分辨力,也就是其细微层次的微细程度,是表现客观景物组成物质的本质面貌的,即所谓质感。

     二、印刷品质量评价方法的分类

     对一件产品的外观判断不可避免地包括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因此对产品的外观分析就是从审美角度入手,辅以合适的技术、仪器和测量方法来进行分析判断。

     1.主观评价方法

     其中首先分析的是色调的分布以及色彩搭配情况,然后是图画的选择以及摆放位置,接下来分析的是文字的设计等。印刷品与其说是一项轻工产品,不如说是以人为对象的用途广泛的一种艺术品。因此评价一幅印刷品的质量最终还是依靠主观感觉来评价的,也就是说个人的鉴赏力起着重要的作用。用物理量客观地对印刷品进行评价,只是近几年采用各种测量仪器对印刷品进行系统分析后才成为可能,但是印刷品质量如何满足客户的要求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客观评价方法

     技术因素是指在印刷生产的各个工序中对印刷品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在实际作业过程中,要在制版、印刷设备及印刷材料特性限定的范围内尽可能忠实地再现设计好的内容。

     印刷品质量的技术特性包括图像清晰度、色彩与阶调再现程度、光泽度和质感等各个方面。在这些特性因素中,有一些是可以用数量表示的,如色彩与阶调,在复制过程的各个工序里人们对这些因素能够加以控制。有一些技术因素可以用语言来描述。

     3.综合评价方法

     是以客观评价的手段为基础加上主观评价和各种因素相验证的方法,亦即是主观的心理印象与客观的数据分析相结合,进而使评价标准更加符合科学管理方式。其重点是在还原原稿的基础上求出构成图像的各种物理量的质量特性。从而把这些测试数据加以综合、确认,使之变成控制印刷质量的依据。

     三、影响印刷图像质量的因素

     影响印刷图像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常见的有:网点增大、印刷反差、网点变形、叠印、墨层厚度、纸张平滑度、印刷速度、印版磨损等。在印刷生产中,不管印刷机操作人员多么仔细地工作,上述的现象总会发生。为了保证印刷质量的稳定性,操作者必须对印品进行抽样检测,就发生的变化做出判断,采取相应的调节措施。

     这里介绍了一些需要测量的主要特征参数,并使用密度计X-Rit530等仪器对一份样张进行了测量与评价作为实验举例。

     1.实地密度(Solid Ink Density)

     实地密度是指100%网点处的密度值,由密度计在实地色块上测量得到。实地密度可以理解为印刷纸张与印刷油墨之间匹配的一个定性或定量的描述。定性地说,如若实地色块在视觉上颜色比较深,比较鲜艳,借用放大镜观察到的网点比较饱满,则说明该样张中图像的颜色是比较饱和的,基本上符合印刷的要求。反之则说明该纸张与油墨的结合性能不好。定量地说,我们可以用密度计在现有的实地色块上进行测量得到实地密度D。这里有两种测量方法:第一,在同一印张当中,选择不同方位(水平/ 垂直)上不同的实地色块进行测量,并将结果绘制成实地密度的状态曲线;第二,在处于一定状态中的印刷机上选择连续的样张或不连续的抽样样张进行测量,同样绘制成曲线可得到该印刷状态下的实地密度状态曲线。根据绘制的实地密度曲线,我们可以发现同一印张上不同部位处实地密度之间的差异规律及连续样张或不连续样张之间实地密度之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规律对印刷工艺进行调节。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为了使得图像阶调值有效地再现,需要控制各色的实地密度,对于精细的印刷品来说,黄(Y)的实地密度需控制在0.85~1.15,品红(M)的实地密度需控制在1.25~1.55,青(C)需控制在1.30~1.60,黑(BK)需控制在1.40~1.80之间,并且同色密度的偏差不大于0.05。对于一般要求的印品而言,黄(Y)的实地密度需控制在0.80~1.10,品红(M)需控制在1.15~1.45,青(C)需控制在1.25~1.55,黑(BK)需控制在1.20~1.60之间,并且同色密度的偏差不大于0.07。

     由测量结果可知,作为一般印刷品,除了黄色和黑色满足一般印刷的要求,其他无法满足印刷质量的一般要求。另外,各个色块色差异较大,这说明供墨不匀。

     在实地密度值较低的范围内,实地覆盖率是影响实地密度大小的主要因素。如果实地覆盖率达到饱和,墨层厚度的影响应突出出来,随着墨层较薄部分厚度渐增,墨层厚度趋于均匀,因而实地密度上升。而进一步到达实地密度值高的范围之后,油墨表面的平滑性对实地密度值也会产生影响。

     2. 网点扩大(Dot Gain)

     网点扩大是指网点大小与分色片上的网点大小之间的差别。在印刷生产中,由于印刷压力、加网线数、网点形状、纸张对光线的双重反射性等因素的影响,网点扩大是正常的存在,但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一般来说,精细印刷网点扩大应该控制在10%~20%,而一般印品的网点扩大则控制在10%~25%。

     由测试结果可知,随着网点百分比的不断增大,网点增大率不断增大,到70% 时达到最大,这是由于网点搭接造成的。而该样张在控制网点扩大方面基本满足了精细印刷的要求。

     3.相对反差(Print Contrast)

     相对反差是用来反映中间调与暗调之间的层次的过渡。计算公式如下:Ds-D75D s其中Pc 为相对反差,Ds 为实地密度,D75 为75%色块密度。

     一般来说,随着图像实地密度的增加,图像的相对反差也逐渐增加。但当实地密度增加到一定值时,产生了网点扩大,则相对反差就开始下跌,层次减少,反差降低。

     由实验结果对比印刷标准数据可知基本符合印刷要求。此外,需要知道的是当油墨量达到10 μ m 厚度时,油墨即达到它的实地密度,再增加墨量,油墨的实地密度增加缓慢或几乎不再增加,反而会导致网点不断增大。

     4.叠印率(Ink Trapping)

     叠印率是用来描述一种油墨黏附到上一色印刷表面上的能力。一般只对红(R)、绿(G)、蓝(B)进行检测。其计算公式如下:D op-D1D 2其中T为叠印率,Dop 为叠印后的密度,D 1为第一个原色的密度,D2 第二个原色的密度。

     叠印率的值越大说明叠印的效果越好。叠印率的好坏与印刷色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实际的印刷生产过程中,不同的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