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下游黄金水道南岸的张家港永嘉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是中远太平洋有限公司与张 家港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经营的码头企业,码头岸线722 米,专业集装箱泊位3 个,堆场面积 达到近40 万平方米,成为集码头装卸、货运代理、集装箱修理、集装箱储运为一体的实力雄厚、 资产优良、功能齐全的码头企业。
近年来,伴随长江港口集装箱货运量的增长,张家港周边地区一批新兴集装箱码头迅速崛起, 永嘉集装箱码头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适应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保持旺盛、快 速的发展势头,获得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是公司领导层始终在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今年以来, 中远集团在全系统开展“精益管理”实践活动,为永嘉公司指明了未来发展的努力方向。公司领 导层很快形成共识:以精益管理为主导,调整和改进业务流程,提升运作效率,确保经营效益持 续增长。从第一季度起,公司上下开展了学习精益管理知识的热潮,并按照精益管理的理念,从 节约成本、杜绝浪费的角度入手,进行业务流程的全面疏理,由此拉开了精益管理活动的序幕。
作为一家有着多年有效管理经验的合资公司,永嘉集装箱码头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就创造了长江港口第一个在浮码头上装卸集装箱的记录,张家港也由此成为长江沿线第一个开展 集装箱运输的港口。从第一个到长江下游几个、十几个集装箱码头,永嘉码头公司领导层从港口 市场的巨大变化中发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多年的管理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变”就 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而以变应变才能持续发展。去年,他们了解到中国至欧洲航线船舶即将移至 洋山港后,敏锐地意识到运输格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迅速调整经营策略,确立了打造长江下游最 大的集装箱中转港的目标。今年以来,公司雷厉风行地展开了一系列行动:添置设备,先后配置 了2 台桥吊和8 台场吊;扩建堆场,堆存能力增加了11%;大胆改造码头作业流程,开发并运用 中转装卸船操作系统模块;进行超前营销,通过召开推介会,争取到了原来走上海外高桥的腹地 货源。一系列动作很快在长江下游港口产生了反响,其所形成的对市场快速应变能力不仅获得了 中外船公司的充分认可,同时也使永嘉公司抢得了竞争先机。目前,张家港口岸成为操作中转集 装箱量最多的口岸之一。
对于码头企业来说,生产作业指挥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公司的作业效率和成本支出。开 展精益管理活动以来,永嘉公司现有码头作业指挥中心──中控室进一步强化了调度过程的各操 作环节、工序之间的流畅性。根据每天作业量与设备状况,合理安排作业计划,尽量缩短等待时 间。在确保船舶船期和门到门作业效率的基础上,努力寻找操作效率和服务成本之间的平衡点, 积极探索最经济的作业计划制订方案。比如在作业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减少作业线路,并安 排能耗较低的设备,以降低成本支出。在安排堆场计划时,充分考虑船期、靠泊、货主等因素, 减少翻箱次数,提高堆场利用率。为确保百分之百的码头生产作业安全,公司针对张家港口岸危 险品货物较多的情况,建造了专门的危险品堆场,完善规章制度,配备了相应的安全设施,在盛 夏高温季节严格按规定进行喷淋降温,保证了该货种的操作安全。
在精益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公司还围绕企业经营的重心,调整企业内部各环节的紧密联系和 信息渠道的畅通,在已经开发的OA 办公、设备管理、物资管理、人事劳资、辅助决策系统的基 础上,今年又对集装箱装卸生产系统进行了升级,实现了公司经营业务与码头生产管理的全部计
算机化,同时,开通了企业外部客户的“实时查询系统”,客户通过这一系统,可以全天候了解、 掌握集装箱动态运行状态。精益管理的实践进一步推动永嘉公司的码头管理走上新台阶,有效实 现了生产运作和经营管理的高效率。
精益管理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改进管理,降本增效。由合资股东双方增资新建的永嘉集装 箱码头第3 个泊位──17 号泊位工程竣工后,摆在公司领导层面前的一大课题是,如何降低码头 投资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对此,他们认真研究了国家相关政策,主动走访有关部门,通过不 懈努力,终于获得了江苏省经贸厅批准证书及外商投资鼓励类项目确认书。凭借永嘉公司作为张 家港市第一个外商投资增资项目的有利条件,他们在学习、了解国家各项最新的政策法规后,积 极与当地市国税局联系,提出了17 泊位资产增资所得税减免方案,有效取得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从而大大减轻公司未来生产经营的压力。同时,在投资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积极做好资金催收工 作,将应收账款全部控制在90 天以内,避免了财务风险。
在积极采取节支措施的同时,公司还对各项成本费用支出进行严格的动态监控,一是每月进 行收入、箱量对比,分析单箱收入变化的原因;二是对消耗支出进行跟踪、调整,如在监控油耗 过程中,公司专门购买了加油车,由工程部每月对各类机械设备的电力、燃油消耗情况进行统计, 及时发现异常现象,杜绝跑冒滴漏。又如对各类机械维修,年初就订出计划,严格执行设备保养 规定,既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又减少维修费用支出。通过持续动态监控,公司有效地 将成本费用控制在了预算范围之内。
信息来源: 中国远洋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