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积极推进本土化策略
广告本土化
本来可口可乐一直以最典型化的美国风格和美国个性来打动中国消费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十几年来,在广告宣传上基本采用配上中文解说的美国的北京广告版本,·这种策略一直使用到1998年。随着中国软饮料市场的飞速发展,可口可乐的市场品牌营销策略在1999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在中国推出的北京广告,第一次选择在中国拍摄,第一次请中国广告公司设计,第一次邀请中国演员拍广告,明明白白地放弃了多年一贯的美国身份。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正在大踏步地迈向中国本土化进程。
以前,可口可乐的本地化策略的核心是“2L、30,即长期(Longterm)、本地化(Local)、信心(Optimism)、机会(Opportuni—tY)、公民责任(Obligation)。以这些理念为基础,可口可乐的本土化策略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可口可乐并没有死守这些原则不放,又在全球第一个提出了“Thinklocal,Actlocal’的本土化思想,其要点是应以本土的需要做相关的决定。可口可乐公司的230多个品牌中,绝大部分是区域性品牌。可口可乐印度分公司推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冰茶、冰咖啡、牛奶、矿泉水和一系列果汁饮品,以丰富当地市场。在促销方式上,可口可乐也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全球统的传统,广告、促销等活动由当地公司负责筹划实施。在中国市场上,可口可乐近几年在春节期间的促销活动都让人耳目一新。鞭炮、春联、泥北京“阿福”、十二生肖等这些代表中国文化的东西成为可口可乐公司促销的主题,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同。
2003年可口可乐推出了可口可乐的新标识。原来的“波浪形飘带”由单一的飘带图案演变为多层次、多颜色的设计;可口可乐弧形瓶改为设计独特的“气泡弧形瓶”;“飞浪红盖”则被可口可乐斯宾瑟英文字体所代替;可口可乐传统的中文字体被更新为更具现代感的斯宾瑟中文字体。按照可口可乐中国饮料有限公司总裁包逸秋的说法,“可口可乐改变的不仅是标志,也是可口可乐与消费者的一种新的沟通方式”。
可口可乐品牌形象本土化创新最典型的一次尝试是2002年春节期间的大阿福包装的推出。喜庆的大红色加上中国传统的阿福北京的形象几乎让人忘却了这罐中的褐色液体是外国人舶来的玩意儿。实际上这也是可口可乐对非常可乐等本土品牌挑战的无声回应。
命名本土化
1886年5月8日,在美国亚特兰大的一间实验室里,药剂师约翰·S.彭伯顿(JohnStythPemberton)试制出了一种糖浆,他和助手给这种糖浆起名叫可口可乐(Coca-Cola)。Coca-Cola是分别产自南美洲和非洲的两种植物,为糖浆起这个名字当时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只是为了合仄押韵,叫起来好听。可口可乐糖浆最初也是作为一种饮用剂放在药房销售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彭伯顿将可口可乐糖浆放进小苏打和冰水中,一品尝,味道不错。很快,药剂所门前出现了“请喝可口可乐”的招牌,接着报纸上出现了“可口可乐,清凉可口,提神解渴,心旷神怡,使你身心愉快”的广告。独特的风味,加上引人入胜的广告词,使可口可乐在问世之初就吸引了大批顾客。
1888年,一位名叫阿萨·G·坎德勒(Asa GriggsCandler)的年轻人看到了可口可乐作为饮料的市场前景,遂购买了可口可乐的股份,掌握了全部生产销售权,并于1892年成立了可口可乐公司,坎德勒由此被称为可口可乐之父。1923年,罗伯特·伍德鲁夫(Robert W.Woodruff)接任公司总裁,他的目标是使可口可乐不仅遍销北美,而且走向世界。同时,他在公司内部加强可口可乐的质量管理,改进和加强了可口可乐在全球的广告宣传和促销活动。在伍德鲁夫的苦心经营下,可口可乐在全球得到推广,最终成为世界最有价值的晶牌。
早在20世纪20年代,可口可乐就进入了中国市场。1927年,可口可乐在上海落户,随后在天津、青岛也相继成立了装瓶厂。上海装瓶厂是当时可口可乐在境外最大的工厂。中美建交后,可口可乐重返中国。1979年1月24日,3万箱可口可乐出现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大商场和宾馆里。可口可乐最初采取授权罐装的方式在中国生产。1983年以后以“集中生产主剂,分散罐装饮料”的方式,进行直接投资。到目前为止,可口可乐已在中国投资了24家装瓶厂,投资额达到8亿美元,是仅次于通用和摩托罗拉的美国在华第三大投资商。
世界品牌实验室(brand.icxo.com)发现可口可乐能在中国市场上大显神威,它的中文译名功不可没。为了能使产品为中国人所接受,可口可乐在产品的中文译名上着实花了一番苦功。当年,可口可乐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公司特请在伦敦任教的蒋先生设计中文译名。精通语言文字、谙熟消费者心理的蒋先生不负重托,苦思良久后灵感顿来,写下了“可口可乐”四个字。该译名采取了双声叠韵方式,音意双佳,读来朗朗上口,同时又显示了饮料的功效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该商标投放到市场后,果然受到中国消费者的追捧。可口可乐中文译名也成为了广告史上的经典之作。
无独有偶,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Sprite在译为中文时,也独具匠心。Sprite在英文里是“魔鬼”和“小妖精”的意思,为了能使产品为中国人所接受,公司将其译为“雪碧”,体现了饮料的清凉、纯洁的特点。在炎热的夏季里,想到纷飞的白雪和一潭清凉的碧水,有谁能不为之动心呢?
事实上,本土化是可口可乐公司在拓展其全球市场过程中贯彻的重要经营理念。
4.培养“吃人兄弟”共同竞争
可口可乐在和老对手百事可乐多年的较量中,其第二品牌雪碧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AC尼尔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市场上雪碧的销售额已经和百事可乐持平。这一柠檬口味软饮料在10年前的时候,因为跟百事集团旗下同类产品七喜的特征太过相近,所以一直固守着自己的一片天地,没有特别卓越的表现。1993年,可口可乐开始拓展和重新定位雪碧的内涵。可口可乐的想法是:为什么不能让它跳出柠檬、酸橙类产品的藩篱,而去参与整个饮料行业的竞争呢?于是可口可乐开始停止谈论透明度和纯度,而是对消费者讲:“您应该在体现您对自身和对生活的态度时想起雪碧。”这样一个抽象的定位使得雪碧在某种程度上放在了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竞争同一类心智资源的背景下。说得生动一点,当你到一个饭店吃饭,说要来瓶可乐的时候,你会听到服务员问你:“可口可乐没有,有百事可乐和雪碧要不要?”
这一调整的结果是雪碧成为实际上成长最快的软饮料,销售额四年翻了三番。有人也许会质疑:既然雪碧和同一阵营的老大可口可乐摆在竞争的位置上,它几乎必然要侵蚀可口可乐的市场份额。没错,可口可乐也承认。但问题是,它侵蚀得更多的是其他饮料的市场份额。可口可乐管这一招叫做培养,“吃人兄弟”。
除了雪碧之外,世界品牌实验室(brand.icxo.com)看到近年来可口可乐在其他非碳酸饮料产品的拓展方面也非常引人注目。一方面,当市场总容量扩张的时候,市场领先者往往是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近年来碳酸饮料相对于其他软饮料的增长来说较为缓慢。因此,无论从动力和压力两方面看,可口可乐开拓新的软饮料产品都势在必行。
于是,可口可乐公司正在向一个全面型饮料公司的方向发展,而不仅仅是碳酸饮料的提供者。可口可乐公司的战略是在有效的盈利前提下,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大它的饮料系列。因此,它持续不断地开发新的饮料产品。仅在2000年,可口可乐就在45个亚洲国家推出了15种新饮料品种。在中国市场上,除了传统的四个国际品牌外,可口可乐公司拥有的晶牌还包括“醒目”果味饮料系列,“天与地”非碳酸系列,“保锐得”运动饮料,“津美乐”、“雪菲力”及“岚风”蜂蜜绿茶饮料,“阳光”茶饮料,“酷儿”果汁饮料,产品类别覆盖汽水、茶饮料、果汁等。
在新产品的推广过程中,由于可口可乐内部实现了充分的“资源共享”,世界各地开发成功的产品都可以互相引进,并根据当地市场需求和消费者习惯进行调整,从而使系统内成功的好产品与全世界的消费者共同分享,公司把这种做法叫做“本土晶牌国际化”。如在中国开发的“天与地”乌龙茶和茉莉花茶被引入新加坡,同时还开发了适合新加坡消费者口味的“天与地”金橘茶。现在风行全国的“岚风”茶饮料是先在日本成功上市后继而推广到香港、上海、广州等国内市场的。可口可乐公司“酷儿”果汁饮料1999年在日本研制成功,2001年跃升为可口可乐公司在日本的第三大主力饮料(仅次于可口可乐及芬达),2001年和2002年相继在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推出。
1997年开始,可口可乐就已经在中国市场推广自己的非碳酸饮料品牌,其中做得最好的是从日本可口可乐公司引进的酷儿。目前酷儿在非碳酸饮料市场上的份额已经达到17%,仅次于统一的鲜橙多。2000年,中国可口可乐公司以1.93亿元人民币的代价收购了太古饮品(东莞)有限公司运营的非碳酸饮料生产基地。此举更是显示了可口可乐在非碳酸饮料领域大干一场的决心。目前非碳酸饮料已经为可口可乐(中国)贡献了10%的销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