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出版社已有50 多年的历史,在这5 0多年里经历了改革和转变,唯一不变的是对图书品质的追求。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是出版社生存和发展的大前提,是出版人不可忽略的课题。图书的质量代表出版社的形象,关系到出版社在图书市场上的信誉度,进而关系到图书的销售和市场的拓展。因此,多年以来机械工业出版社一直在图书质量上下功夫,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质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经过多年的出版实践,出版社逐步建立了一套全方位的立体网状结构来保证这项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首先,建立一个较完整的质量管理框架。出版社从选题、编辑加工,一直到印刷、装订,甚至发行和市场营销都建立了质量监控体系,每个岗位,每项具体的工作都有质量监控点。出版社将质量意识贯穿于出版工作的始终。
在实际的工作中,发现质量管理也存在“破窗理论”,那些整洁优质的书稿总能获得更好的排版效果,那些高质量的胶片总能得到更优质的印刷,而优质的印刷也总是配以优质的装订。人们对优质的事物总是能报以同样优质的服务,因此提高图书的印装水平就不仅是印刷厂和装订厂的事了,它关系到编辑、排版、校对等每一个看似与其无关的生产环节。
一个完整的质量管理框架意味着它必须覆盖每一个岗位,渗透每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微小的失误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在这个框架里,印装质量体系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它与整体息息相关,没有严密的整体就不可能有印装质量的提高。
其次,在整体框架的基础上为每一个环节建立质量管理制度。
为保证印刷质量,机械工业出版社首先从排版抓起,对文字的疏密程度、图片的清晰度、胶片的密度和网线等都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印装方面,出版社对印装厂的设备、规模和管理水平提出了基本要求,只有符合要求的印装厂才有可能与出版社合作。对于具体的图书质量,出版社实行印制员跟踪制,每个印制员对自己所负责的图书必须全程跟踪,包括纸张质量、印刷要求、装帧形式等都要了如指掌,对任何可能的差错都必须及时做出反应。
为更好地贯彻新闻出版总署的图书印装质量标准,出版社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自己的标准,对各 种可能的情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在图书入库以前,出版社要求印装厂提供样书,先由印制员进行检查(这是作为印制员跟踪制的一部分),然后再由经验丰富的质检人员进行核查。经过了这两道程序以后,出版社对图书质量作出基本评定,只有评定合格的图书才能入库。之后,出版社定期到库房对入库图书进行更大范围的检查,从而对每种图书做出最终评定。评定结果每月通报一次,由印制部门向各印装厂公示,质量好的厂家将会得到更多的活源和更短的结帐周期。相应地,出现质量问题的印装厂将被减少业务量、处以罚款,甚至被淘汰。
第三,以有效的内部管理保障各项制度的顺利实施。
机械工业出版社的管理机制是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每个部门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制约,不仅保障了本部门的工作顺利进行,还检验了上游的工作流程,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督保障机制。在各部门内部,出版社又将各种具体工作细分到每个员工,不同工种之间同样是相互制约的关系,每个员工在工作流程中可以实现自检,不同员工之间有互检,上下级工种之间存在监督程序。提高质量是出版工作的重要任务,在出版社所建立的流程中,每个具体的环节都有质量控制点,每个工作步骤都有记录。任何工作失误都很容易被发现,奖惩制度的实施也有据可查。
同时,为提高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出版社建立和完善了出版网络系统,基本做到了无纸化办公,使工作流程更加顺畅,更加规范。这套系统不仅使管理工作的条理更加清晰,而且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监控,提高了出版工作的效率。
第四,着力培养质量意识,树立质量观念。质量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构建框架、订立制度只是基础性建设,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管理。为能更好地培养质量意识,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内部将每个印装厂的差错率落实到每个印制人员身上,作为其年终评定的一项重要参考指标。同时,出版社为各印装厂举办业务培训班,由资深的印制人员亲自到各厂巡回讲课。并且出版社还会不定期地到各印装厂检查质量情况,就存在的问题与车间的工作人员交流和探讨。一方面是为了交流经验,完善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表达出版社对质量工作的重视程度。
此外,当发生重大质量事故时,出版中心主任将与印装厂负责人一同前往读者所在地,招回残次图书,并亲自向读者道歉。每年年终,出版社都会邀请各印装厂的负责人召开印装质量会,总结年度质量工作,交流质量管理心得,确立新一年的质量目标,更重要的是传递出版社的质量观念,建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第五,赋予质量管理体系以生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
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质量管理也是一样。在解决质量问题的时候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为每个问题修改制度的话,出版社就永远也无法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因此出版社必须赋予质量管理体系以自我完善的能力。在建立体系的时候,机械工业出版社为每道工序设立了至少两个质量监控点,每个质量监控点都有自检和复检功能,每种功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检验同一道工序的质量,这样就起到了查漏、补缺的作用。同时,当特殊情况发生时,每道工序都能及时对其做出反应,并以文字的形式加以说明,每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都会采取相应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上道工序的问题决不会遗留给下道工序。所谓的特殊情况就很自然地被分解成了细小的问题,解决在整个流程的每道工序之中。通过这种方式,整个质量体系便获得了自我完善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因此,问题也就不称其为问题了。
机械工业出版社实施质量管理的宗旨是着眼于大处,落实于细节。在整体上出版社力求流程的顺畅与有效,在细节上将复杂的质量问题划分到具体的工序,将提高整体质量落实于提高每道工序的质量。质量工作是出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机械工业出版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力图实现质量管理的系统性和有效性,以促进出版社的长足发展。
信息来源:印刷质量与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