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收账款管理与呆坏账风险防范

   2011-05-26 75

    印刷业进入微利的时代,有效销售、加快资金流转成了企业发展的重要一环。印刷企业在经营中经常会面对市场竞争,为了扩大订单量、减少存货、增加收入,不得不面向客户提供信用业务,造成应收账款的产生。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防范呆坏账产生成为印刷企业必须研究的一道课题。

    但是印刷企业在处理应收账款的时候  遇到最棘手的事情就是涉及的客户和产品品种非常的多,而且很多客户实际上是属于零售性质(可能就只有一次或者少量几次订单)的客户,管理起来十分混乱。做好印刷企业的应收账款的管理,防范呆账坏账产生,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强化对客户的资质调查。

    对于下单印刷品的客户,印刷企业都应该尽可能地对这些客户的信用资质进行调查,在对客户资信程度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判定客户的信用等级,然后以此决定是否给予信用优惠。西方企业传统经验认为,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信用品质(Character)、偿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011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

    简称“5C”系统。企业通过设定信用等级评价标准,利用既有或潜在客户的报表数据,计算各自的指标值,并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分析,然后详尽地对客户的拒付风险作出准确的判断,以利于企业提高应收账款投资决策的效果。

    一旦企业决定给予客户信用优惠时,就需要考虑具体的使用条件。企业在接收客户信用订单时,要向其明确提出付款时间及其他相关要求,包括信用期限、现金折扣和折扣期限方面的约定。企业在延长信用期限的同时,为了加速资金周转、及时收回货款、减少坏账损失,对在规定期限内提前偿付货款的客户可以按销售收入的适当比率给予现金折扣。

    2.加强应收账款的日常管理。

    企业要对应收账款的运行状况进行经常性分析、控制,及时发现问题,提前采取对策,防止恶化。

    应收账款一旦形成,企业就必须考虑如何按期足额收回的问题。对该项应收账款的运行过程进行追踪分析,应将那些挂账金额大、信用品质差的客户的欠款作为考察的重点,以防患于未然。

    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分析十分重要,企业应密切注意应收账款的回收进度和出现的变化。一般而言,客户逾期拖欠账款时间越长,账款催收的难度越大,成为呆坏账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在应收账款的账龄结构分析中,要把过期债权款项纳入工作重点,对于两到三年的应收账款尤其要引起注意。对尚未到期的应收账款,也不能放松监督,以防发

    生新的拖欠。

    当然,不管企业采用怎样严格的信用政策,坏账损失的发生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企业要遵循稳健性原则,对坏账损失的可能性预先进行估计,积极建立弥补坏账损失的准备制度,计提一定的坏账准备金。

    3.完善收账政策,采用灵活有效的的方式回收账款。

    在宏观经济环境偏紧、国家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时期,客户受大气候影响,资金短缺、拖欠债权企业账款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信用表现一贯良好的客户也会因某些客观原因而无法如期付款。

    当企业应收账款遭到客户拖欠或拒付时,企业应当首先分析现行的信用标准及信用审批制度是否存在纰漏,然后对违约客户的资信等级重新调查摸底,进行再认识。对于恶意拖欠、信用品质差劣的客户应当从信用清单中除名,不再对其提供印刷服务,并加紧催收所欠,态度要强硬。催收无果,可与其他经常被该客户拖欠或拒付账款的同伴企业联合向法院起诉,以增强其信誉不佳的有力证据。对于信用记录一向正常甚至良好的客户,在去电发函的基础上,再派人与其面对面地沟通,争取在延续、增进相互业务关系中妥善地解决账款拖欠的问题。

    4.适时调整产品业务结构。

    印刷企业中普遍存在产品种类繁多,服务行业千家万户,产品结构不太均衡。通过在企业应收账款的动态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可能彩箱、彩富、手提袋、宣传手册,不同的产品类别产生应收贴款或者最后造成呆账坏账的几率会不同;做同一个产品,服务于不同类别的行业客户,比方说电子行业与食品行业,食品行业同化妆品之间也会存在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一定时期内企业整体销售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逐渐寻找一个适合于自己企业实际的产品门类或者客户群体,调整好产品结构和客户构成情况,从根本上减少应收账款的发生,降低呆坏账产生的概率。

    转载自《中国印刷》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