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1-05-26 75

  宝钢产业公司是宝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金属包装产业是我们的三大核心业务之一(其它两项为钢结构和工业气体)。目前,金属包装领域有上海宝翼制罐、上海宝钢印铁以及河北宝钢制罐三家企业,同时已经在成都开始新建制罐厂,也在积极筹备华南制罐项目。我们的战略和目标是:从产业链的角度,与宝钢集团、战略联盟单位一起协同、互动发展;到2010年初步形成30亿制罐能力和12万吨印铁能力的规模。

  回顾宝钢金属包装十几年来走过的历程:长期以来,中国市场的金属二片易拉罐90%以上采用铝制易拉罐,而且全部由国外企业垄断,铝材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从96年开始,伴随着宝钢1420机组的诞生,宝钢钢制二片罐上市,打破了外资企业在中国饮料、啤酒包装行业的垄断局面,并首次实现了钢制二片罐原材料本土化;同时也带动了国内金属包装行业的新一轮技术改革和创新,提升了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大大降低了对国外的依赖度。

  中国的钢铁业远远强于铝业,而且中国高质量的铝资源和电力资源也并不富庶。因此,宝钢产业利用中国的钢铁资源优势,以钢制二片罐为核心产品,大力发展金属包装产业,通过不断摸索、改革与创新,逐步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区域特征的发展道路。

  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形势下,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在体制和机制仍存在自身无法完全克服的矛盾与问题的条件下,一个大国企要生存与发展,历史证明惟有创新。

  因此,接下来我想介绍一下改革与创新在我们国有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其带来的积极影响:

  宝钢金属包装的创新最初是源于生存的压力。

  钢制二片罐诞生于1998年,其后几年间,市场供大于求,价格大幅下跌,全球化集团性企业形成垄断,钢制二片罐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根据当时的内外部环境,我们制定了 “低成本、差异化”基本竞争策略组合。希望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调整用户结构,与战略单位广泛协作,从而为自身的生存立稳脚跟。具体举措如下:

  一、通过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差异化。

  在发展金属包装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是提供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奠定持续发展的基础。

  1996年,我们成立国内第一家钢制二片罐企业(上海宝翼制罐有限公司),当时从美国引进了高速自动化流水生产线,其每分钟1800罐的线速当时在国内是最高的。2005年,我们在河北成立的第二家钢制二片罐企业,属目前国内单线生产能力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并且可以切换生产两种罐型。

  2004年,我们成立的宝钢宝印公司,从德国引进了国内唯一、世界先进的六色金属印刷线,并自主研发了印铁防伪包装等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在具备了上述硬件设施的同时,我们更加大了在科研方面的投入。在宝钢集团以及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搭建了“包装材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平台,建立了碳酸饮料的耐蚀性研究技术,完成了“钢制二片罐”国家标准的制定;并建成了DI材成型中试线。以上工作为DI材持续减薄、系列开发和二片钢罐减重技术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管理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相应的组织管理能力保障机制,加快技术创新的进程,降低技术创新中不确定性的不利因素。

  我们在发展金属包装的过程中,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成功管理经验,以具有宝钢特色的管理模式为管理创新的基础,同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创新和探索。形成了以信息化为抓手,能够面向金属包装市场的一体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组织机构;采用专业化的事业部制对金属包装业务进行一体化运作,最大程度地共享组织资源,加快对市场和客户的反应速度。

  通过这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我们拥有了金属包装应用研究的核心技术及其系统集成及输出能力、形成了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能力;同时也培养出了大批熟悉中国金属包装市场的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从而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逐步实现“差异化”的竞争策略。

  二、通过产业链创新,实现低成本。

  宝钢金属包装创新的特点是产业链整体创新而非局部的产品创新,这为提升宝钢金属包装的竞争力带来了实质性的意义。

  宝钢金属包装的技术创新的源头是DI材基板的创新,这种创新是金属包装企业无法单独实现的。而我们在宝钢集团的支持下,将金属包装产业与钢铁主业协同发展,提升产业链价值;同时这种产业链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互动发展是也持续创新的基础。

  以DI材的减重为例:

  钢制二片罐投产初期使用的DI材厚度为0.28毫米。

  2001年,宝钢股份在研发0.266毫米厚DI材的同时,宝钢产业也开展了0.266毫米厚DI材的制罐工艺的研究,重新进行了相关的模具设计,通过不断试制优化,终于顺利通过用户要求。

  2002年,0.255毫米厚DI材顺利上线生产。

  2004年,0.245毫米厚DI材进入工业化制罐生产。

  2006年,0.24毫米以及0.23毫米厚DI材先后批量试制成功,并逐步规模生产;与此同时,500ml钢制二片罐也首次在国内进入工业化生产。

  DI材厚度的持续减薄为钢制二片罐带来了明显的成本优势,在进入市场初期就显示了强有力的冲击力,并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市场占有率从最初的不到5%增长至30%。

  但钢罐减重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却经历了一段相当不平凡的历程,期间涉及到原材料供应商、制罐工艺技术以及下游饮料商等。正是这种企业与供应商、饮料商之间的协同发展,推动产业链整体的创新,从而得以降低综合成本,保持相对竞争对手的优势,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通过市场创新,建立战略联盟,取得“共赢”。

  对企业来说,市场创新是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向和归宿,带动企业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

  随着我们金属包装发展规模的日渐扩大,现成的市场越来越少,竞争对手抢占市场的能力越来越强,如此一来,具有自身特色的市场创新就显得日益重要,决定着企业未来生存空间的大小。

  在市场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正在从过去的单一的产品提供者向多元的技术、信息、服务等业务角色转变。在此过程中,制造商、运营商、服务商们或者说是竞争者们必将建立起战略合作。

  举例来说:我们在2005年投产的宝钢宝印公司,当时面临着市场供大于求、规模性企业少、竞争层次低等恶劣形势。为尽快摆脱困境,寻找新的增长点,我们在金属包装业首次提出了“金属印刷加工配送中心”的概念,并与北京奥瑞金制罐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市场整合、专业分工,提升各自竞争力。

  在中国的金属包装行业,提出这样的物流概念是一种市场创新。我们将依托宝钢集团的马口铁资源和自身的技术优势及管理优势,发展马口铁的剪切、印刷、配送,努力成为中国大型的、专业的马口铁印刷配送中心,为下游的制罐企业提供节约上道工序投资、提高印刷包装质量、降低库存、物流便利的服务。

  通过这种市场创新及其带动的商业运作模式的创新,增强与战略联盟单位的合作,大大改善对客户的服务,提高对运营的控制和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新的业务和机会因此层出不穷,最终实现“双赢”乃至“多赢”。

  从宝钢金属包装的发展历程看,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一个好的企业要能持续发展,其前提是能够不断推陈出新,能够及时地把市场反馈的需求信息、竞争信息变成创新方案并实施,在不断否定自我和进步中持续发展,保持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或领先地位。

  面对未来的快速发展,宝钢金属包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所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是前所未有的:如随着规模的快速上升来系统挖掘规模优势,是宝钢金属包装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如何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专业化体系是宝钢金属包装长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为了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求得以变应变、以变制变之目的,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宝钢金属包装仍将选择创新作为可持续性发展的推动器。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的举措有:

  一是通过提高管理技术来挖掘管理的潜力。

  通过基于财务数据为基础的ERP的推进和移植,抓紧宝钢金属包装信息化的建设。

  探讨改变目前按职能分工串联作业为基础的行政型管理模式,转变为按业务过程知识创新的协同管理模式,使客户的需求能够在优化的模型中很快地转化为概念产品或原型产品,并且迅速投入规模生产,进而可以不断积累知识以备复用,从根本上解决产品和服务创新落后于需求的瓶颈。

  二是通过组织体制创新来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宝钢金属包装目前正处在向多种业务并存的复杂经营阶段过渡的时期,这个阶段的企业组织管理采用按照业务类别来划分经营单位,组建专业管理团队,并授权对同一业务类别的经营单位实行集中化管理,即所谓的事业部制。

  这种组织体制和职能的转变,将有利于提升一体化和专业化管理的水平,有利于提高企业资源整合的能力。从观念上和体制上突破各部门之间、各企业之间分割、封闭的格局,使各部门、各企业之间能密切合作,充分利用资源,充分发挥各方独特优势,真正达到集成创新的效果。

  三是通过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来进一步提升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

  抓紧制定金属包装技术创新体系规划,进一步加强与钢铁主业以及战略用户之间的协同与互动,以谋求持续的竞争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同时要进一步建设好“包装材应用技术联合研究室”,更好地发挥其在供应商、制造商和用户之间的桥梁作用,培育关键技术,提升创新能力。

  回顾宝钢金属包装这些年走过的历程,无不使人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才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创新才能成就梦想、成就未来,创新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