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讲求时尚,也应运而生。时尚的标志之一是选“帅”比“秀”,PK成风,评比不休。从超女,到好男儿;从皮大衣,到比基尼泳装,到处作“秀”。传媒、广告围着品牌转,营销冲着品牌呼,闪光灯盯着帅秀照,工商企业跟着评优忙。此奖彼奖,奖名缺乏新意。于是上至天体,下至风景名胜,稀至濒I临绝迹的动植物,都被借来冠名,真可谓用心良苦。评比在时间跨度上也越来越短,从几年一次,缩短到一年一度;在一年内,从地方到省城,到首都,从亚洲、到美洲⋯⋯越评越热闹,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吸引力也越大,影响也越大。就以严肃的质量管理工作来言,也在时尚化。
市场经济的活力在于竞争,竞争需要评比,谁也不能否认评比的积极作用。为品质管理添上些时尚化的色彩和风味,以增强其作用或影响,无可厚非。不过,质量管理难道除了品质评奖就没有什么别的工作该抓、可抓?这就是我疑虑的第一点。
即使以产品质量评奖工作来说,该做的工作也很多。首先,既然要评,就得先研讨出一套标准,分等级,以及各级的标准;第二,确定鉴定的办法,评审的专家班子;第三,参评及报评的具体细则。这其中也不乏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内容,如果做到家,质评工作也确实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惜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评奖工作或者缺头缺臂,或者头轻尾重;主办者忙于发参评通知,催收报评单与送评样品;经办单位急于将样品往上转,往国外转,反正上级或国外有专人评审,只要转送出去,便可静候发榜,然后把结果转告下去,万事大吉。这样的评奖工作岂不是仅起到中转站的作用,也未免太简单化、事务化。可是有些人还以此沾沾自喜,似乎为获奖者立了大功。其实,评奖工作应从标准的拟订开始,让大家明确目标,奋起争取,这才能真正起到促进作用。至于得奖授奖,只是事后的鼓励工作,并非主要。若反而轻前重后,岂不为评奖而评奖?这样的做法,即使再时尚化,又能起多大实效?这是我疑虑的第二点。
产品质量应受重视,但在总体质量管理中还属局部。而一个企业的总体质量管理则涉及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策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与企业文化素养等综合因素。这里也有一个质量问题,即管理质量,属大质量观。其优劣高低要比具体产品质量的优劣高低重大得多,是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企业的管理质量如果提高了,产品质量自然也会上去;反之,如果管理质量不高,产品质量也不见得会好到哪里,即使出一两批好产品,不见得能稳定、巩固、持久。这种情况在印刷业中更是常见。因为印刷并非固定型产品、重点产品或评比产品,一般产品只要客户肯接受就放行。说穿了,这样的品质管理只为了应付客户,并未作为企业自身达标的一种自觉性要求对待。这就是既要抓产品质量,更要抓管理质量的症结所在。同样原因,如只重视抓品质评比,而放弃管理质量的考核,岂非有合本逐末,轻重倒置之嫌。当然不可否认,管理质量的评比的确要比产品质量评比难度大得多,而且必须深入现场实地考察,不像产品质量评比那样可以把样品选送,集中到一处评比来得方便。但是总不能以此为由,避难就易吧?
美国和日本当初先后实施过马克姆·波里奇奖和戴明奖,都是国家级的质量管理奖,这对促进美日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起过相当好的作用。我们国家也曾颁发过国家级的质量管理奖,第一届仅有六家企业获奖,上海宝钢荣居其中;第二届,上海大众与上海日立获此殊荣。这种由国家颁发给企业的质量管理奖,对增强企业界的质量管理意识,提高企业的质量管理水平,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可能由于流行ISO9000质量认证系统,而另作考虑。依本人管见:尽管如ISO90(0)O样的国际性质量认证体系对质量管理有相当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否认,有些获得此类认证的企业尚仅是“形似”,而非“神是”。
如果因此而完全放弃原来那种国家级的质量管理奖是否妥当,似乎仍值得商榷。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ISO9000系统的推广可能会更受欢迎,因为它毕竟在国际上要比某一国家自己所定质量体系的认知度要广。然而如果今后ISO9000系统成为企业普遍身份证之一时,那又如何拔尖示优呢?
所以,经典的企业质量管理促进工作还不能偏废、放松。这就是我思考的第三点。
那么经典的质量管理Y-M指呢?
曾有多少专家学者著书立说,也有很多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中施行过成功的实践,但是这些论著或经验富有经典的成分或价值,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一定要指出某一种或几种算是经典的,那就可能莫衷一是了。何况时代在变,社会在变,所有制在变,劳资关系在变。
资本主义社会所公认的经典,不一定仍然被我们承认为经典;在改革开放以前所奉行的经典,在今天回头看,也未必为经典。所谓5S或6S,5M或6M,都是各自的创造,当然也各有可取的道理,但要说“经典”,也难保今年是,明后年仍旧是。不过,无论如何,我认为有几条基本原理,还是可视为“经典”的,那就是:
1.目标要明确(可以根据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制订出)。
2.主要措施要对症(领导知所抓,基层知所为,上下互动共促)。
3.职责要明确(不会落空、不致推诿、便于检查,奖惩可以让大众自行对号,不需领导事后议定)。
4.同舟共济,上下一心(这点是企业最难做到,也是最有力的法宝)。尽管“爱厂如家”这样的口号并不陌生,可是在职工仅是劳动力出卖者的情况下,这口号多半仅是业主们或领导对员工们的要求或鼓励词。只有当业主们或领导者真的把职工以自己的家人或亲人们同样对待时,那么出自员工之嘴的这句话,才可能变成“阿拉丁的神灯”。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对企业的要求除了管好产品质量,提高企业的管理质量,抓好企业的经营效益与发展外,还须应对哪些新的要求呢?这又是我思考的第四点,也是今后相当长期的思考题。
自从中央强调向绿色GDI概念转化开始,先进企业的概念或企业优化管理的要求也开始要转变。除了像以往那样要高产优质、高效以外,还要考查企业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节约,是否符合保护生态广告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如果不符合,哪怕你的品质再好,产量再高,也可能被责令停产或转产。这就意味着原有的品质观、质量管理系统和管理质量评估都得重新审定。这时,你才体会:质量观原来还真有狭义的与广义的、局部的与整体的区分,才会如梦初醒。
这时再回头向国际上看,原来还有ISO 1 4000(环境管理标准),S A 8 0 0 0(社会责任标准)、ISO10012(测量管理体系标准),等等。我想,任何一位真诚地争取成为企业家的志士,难免会产生“可真不简单啊”的感想,可是同时也激发出他们更强烈的意志与决心,昂首向前,奋力挺进。但也难免会有部分厂长经理们因此“望而生畏”,在个人利益目标前打起小算盘,伺机退伍交差,还为自己找个“激流勇退”的遁辞。但无论如何,这与一些不走正道,动歪脑筋之流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任何时代,英雄人物总是少数。成功的企业家、出色的企业家也总是出自风口浪尖。不过,天助我辈也有道,那就是科学创新。在企业管理、质量管理中,除了人的因素外,科学方法与手段也总是人们的得力助手。简单些说,质量原来全靠人手掌控,人眼监察,而现在有机电自动化,有广告监控,比原来效率提高千万倍。许多原来在人力范围内无论如何无法做到的事,现在依赖科学手段均可实现。原来的差误率由科学手段掌控后,可以保证在万分之一、十万分之一, 甚至更微小的范围内。所以作为现代化的企业家,在认清任务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也该想到依靠科学手段与方法,不论生产经营、企业管理、质量管理,都能得到解决。
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与时俱进,科学创新也在与时俱进。如以印刷业的制版技术来说,从照相设备、感光材料质量与效率不断提高,到以电分机取代照相机,电子分色淘汰人工分色,电子整页拼版系统取代人工修版整版,数字化系统取代模拟系统,而后又出现数字化打样,CTP直接制版及色彩管理系统来保证色彩再现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科技进步对于品质管理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让人记忆犹新。事实证明,当代的企业家,只要能重视科学创新,不断向科学创新要办法、要效益、要质量保证,要环保⋯⋯科学创新始终是得力助手。它会有求必应,为你的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所以,质量管理还要加入科学内涵。
在质量管理与管理质量中,时尚与经典不可偏废。有如广告物,经典助你打好广告物的基础与内在结构,时尚助你修饰美化,更靓丽地闯荡国内外市场,但毕竟内在质量才是最根本的。※
转载自:印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