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酒情:贵州茅台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

   2011-05-26 67

     茅台,是一个因酒出名的镇子。 
  弯弯的小街上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踏在不知年代的石阶上,看着被露水浸湿的瓦房顶升起袅袅炊烟。爱酒或不爱酒的人,都会有几分醉意。

  这里是国酒茅台的家。

  近百年来,几代中国人为这个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注入了无限的深情。在父辈的心中,茅台是神秘高贵的玉液,喝上一口有至高的荣誉感;在年轻人心中,茅台是中国白酒经典的代表,是响当当的民族品牌。

  历久弥新,茅台品牌和文化内涵被不断注入新的激情。承载着厚重历史和文化的茅台,如今依然年轻。

  恪守诚信是对历史的承诺

  离春节还有不到一个月,茅台酒公司又迎来一个供货高峰,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慕名而来的买酒人把公司的两个宾馆挤得满满当当。尽管《茅台酒报》头版上已经发出了“包装车间急急急!”的报道鼓舞干劲,还是有大量的客商四处打探消息,因为怕买不到酒而焦虑。

  与此同时,股市传来捷报:茅台股价突破百元大关。

  无论是消费者的忠诚,还是投资者的情有独钟,都源于一份独树一帜的魅力与品质。茅台酒品牌久盛不衰的核心价值有着根基深厚的“支撑点”:厚重的历史,悠久的渊源。

  早在公元前135年,今茅台镇一带盛产的“枸酱酒”就受到了汉武帝“甘美之”的赞誉。此后,一直作为朝庭贡品享盛名于世。1704(康熙四十二年),茅台白酒的品牌开始出现。以“回沙茅台”、“茅春”、“茅台烧春”为标志的一批茅台佳酿,成为贵州白酒的精品。

  1915年,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通,在旧金山举办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茅台酒“怒掷酒瓶震国威”,一举夺得金奖,从此与法国科涅克白兰地、英国苏格兰威士忌一道,跻身世界三大名酒行列,成为中华民族工商业率先走向世界的代表。

  车间可以“克隆”,口号可以复制,但孕育了2000多年的古老传统却无法移植。茅台人把这些历史当作生命一样珍惜。守本诚信成为他们不变的追求

  多年来,茅台人对产品注入了大量的文化关照。人文茅台已成为茅台集团公司新世纪的战略之一,它包括历史文化、质量、传统工艺、服务及经营理念创新等方面,也包括职工的责任感及道德意识,经销商不售假,包装材料商不供假,以质量求生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白酒行业异军突起、竞争激烈、一些企业降低质量,靠收酒勾兑等手段盲目扩大白酒产量。茅台酒厂却把茅台酒产量的扩大控制在一个幅度较小的范围内。许多人不解,公司决策层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贵州白酒企业众多,假如我们没有清醒的判断,也完全可以发一把‘酒疯’,谋取巨大的短期利益。可是,粗制滥造,毁掉的却是茅台的金字招牌和长久之计。”对那段日子,集团董事长季克良不胜感慨。百年来,每一瓶出厂的茅台酒都在厂内承受了5年以上的孕育轮回,不管市场需求多么旺盛,5年,雷打不动。

  1997年,茅台集团投资1亿多元,历时3年,在赤水河畔建成茅台国酒文化城。汉、唐、宋、元、明、清及现代的7个馆中,大量的雕塑、匾、屏、书画、实物、图片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历代酒业发展过程及与酒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民俗。

  去年,国务院批准将“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深藏于茅台酒浆中的厚重底蕴,就像她散发的醇香,荡气回肠。

  解不开的“国酒情”

  一个个直径1米左右、盛满老酒的酒坛整整齐齐地摆在茅台酒厂19号酒窖中,像是一排排久经沧桑的老战士。指着其中一坛,茅台集团副总工程师郭坤亮告诉记者,这是总装一个部队封的,他们说,祖国统一的那一天,把它当作喜酒喝。

  总有人刻意或不经意地将茅台酒与我们共和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而这种解不开的“国酒情”由来已久。

  1935年3月16日,红军攻占茅台。赤水河边的百姓捧出珍藏的美酒,欢迎红军。为保护作坊主们的利益,部队贴出告示,要求官兵必须到酒作坊“公买公卖”。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过后,盛大的开国宴会在北京饭店举行,“茅台”作为“开国宴酒”被斟进开国元勋们的杯中。从此茅台结下了浓浓的“国酒”情,每年国庆招待会,均指定用茅台酒。199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50周年之际,一瓶50年陈酿茅台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茅台酒不仅成为规格最高、彰显高贵的国宴酒,更是“外交酒”。从尼克松首次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到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结束……共和国所有重大外交胜利的庆功宴会上都有“茅台”的身影。日内瓦会议结束,周总理感慨地说:“在日内瓦国际和平会议上,帮助我们成功的有两台,一台是‘茅台’一台是《梁山伯与祝英台》。”

  迄今,中国驻外大使馆设宴,仍然规定茅台酒上桌。

  茅台以其不可替代的品质赢得了“国酒”的地位。1972年周总理主持全国工业会议,指出:“茅台酒工艺独特,气候、水质特殊,有人不从实际出发,今天赶茅台,明白又提超茅台,今后不准乱提不切合实际的口号,不是不准超,而是超不了”。

  茅台的办公大楼前,周恩来总理的塑像高高耸立,这位共和国的总理被人称作“国酒之父”,他不但一生挚爱茅台,更是以国家总理的身份努力保护着这个深山中走出来的民族工业品牌。

  水是公认的影响白酒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1972年全国计划工作会议上,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说:“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强调一个问题,大家都知道,贵州茅台酒是国酒,它对我们的外交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要扶持茅台酒的生产,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茅台酒生产的水源不受污染。为此,我建议,为了保证茅台河的水质,在茅台河上游一百公里范围内不能建工厂,特别是化工厂。”

  茅台酒在这样浓浓的情意中渐渐长大。

  “国酒”的含义不能仅停留在文化的记忆中,而应不断充实创新。今天,作为贵州茅台酒股份公司“爱我茅台,为国争光”的企业精神,正是对“国酒”文化的延伸。

  长期以来,茅台集团旗帜鲜明地成为民族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国家价值成为茅台人的最高价值观。在茅台,爱国和爱厂不可分割;在茅台,企业员工责任,首先体现为关注国家大事的责任。无论是新时代的民族盛事,还是国家盛典,茅台人都是最热忱的参与者。从港澳回归庆典到“神五”、“神六”飞天,从黄陵祭祖的礼器到天安门矗立的华表,都见证着茅台人拳拳的爱国赤忱。

  1999年,国庆50周年,茅台推出了一系列以“国酒文化”为主题的纪念活动。各大媒体一片盛赞:《开国第一酒晋京献国礼》、《国酒老照片晋京酿新香》、《国酒为共和国干杯》等文章让人们领略了茅台国酒品牌文化工程的用心。

  不作“没落的贵族”

  老家在山西昔阳县的乔洪没想到,自己的儿子不知道“大寨”为何物。回老家的路上特意绕道前往,给儿子细说究竟。他想,如果“茅台”也像“大寨”一样成了上辈人的记忆,那会怎样?对茅台品牌认知的断代成了茅台人不能回避的问题。

  因为特殊的国酒地位,到1997年,茅台还过着“计划加批条”的日子。茅台酒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从计划走向市场,国酒茅台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而品牌观念的创新始终是其先导。

  上世纪90末,茅台从不重视宣传转为开始投入宣传,可是大多是商业策划和一般意义的广告,远未达到“国酒”独有的表述内容和形式。茅台为什么是国酒?茅台的文化形象是什么?从茅台的公共事务和广告中,人们无法获知。但是,人们知道的是,在市场经济中,国酒从“神坛”到“人间”,从“钦定”到“民选”,不管你乐意不乐意,消费者成了上帝。

  始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彻底从思想深处将茅台拉出了计划经济的战场。那场危机在1998年发酵的结果是,到当年7月,茅台酒销售量仅完成全年总任务的1/3强,酒厂昔日的车马喧嚣变成尴尬的门庭冷落。

  前所未有的严峻现实,最终促成了茅台人观念的全面转变。一个名牌产品,即使过去在人们心目中再有地位,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赋予新的内涵,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和消费者的选择。茅台酒不能作“没落的贵族”。

  至此,茅台人从上到下,开始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努力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学会“游泳”。他们不再仅仅把发展的兴奋点放在国酒品牌的辉煌和历史荣誉的光环上,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将其置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天平”上,用市场经济法则的眼光来捍卫、继承、释放国酒品牌的价值。

  新世纪之初,股份公司总经理袁仁国开始在各种场合推出“文化酒”的概念,挖掘茅台品牌文化价值又进了一步。《国酒对您说》、《国酒茅台13问》《国酒茅台品鉴》等策划在媒体上频频亮相,“国酒茅台,喝出健康来”、“国酒茅台,酿造高品位生活”的广告路牌,也立在了许多城市“招眼”的地方。人们发现,老牌的茅台酒越来越年轻了。

  这是一座酒城,这里正圆着国人千年的酿造之梦;

  这是一个酒国,历经沧桑后喷薄着现代的青春之光;

  这是一曲恋歌,吟唱着中国人永恒不变的国酒之情。

 

 

 

记者刘莉 房琳琳 左朝胜 刘志强

 

转载自:中国酒网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