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印刷经理人都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中国的印刷工业正逐步失去在劳动力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惟有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品质量上下功夫,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毫不为过,因为只有质量到位的产品才会有市场需求,在社会供给大于市场需求、竞争加剧的今天,产品质量更是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所处的印刷业同样如此,质量是印刷企业管理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竞争鞭策着产品质量的提高,竞争促进新产品的出现,竞争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竞争导致企业的优胜劣汰。毫无疑问,产品的质量在竞争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质量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把质量看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质量与市场密不可分。每个消费者都希望购买到或经久耐用、或款式新颖、或质量上乘的产品,没有一个顾客愿意保险了钱买到的却是劣质或假冒产品。所谓品牌是产品质量的标志,更多的人愿意购买具有品牌的产品。因为品牌意味着质量保证,意味着售后服务,反映出顾客的喜好、层次与实力。印刷企业虽然没有注册的商标,企业名同样是对外品牌,因此,应该在提升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充分重视企业的品牌建设、形象建设。印刷企业中的中华商务、雅昌等等不都是响当当的印刷品牌吗?
把质量看作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因为质量与企业的生存密不可分。办企业的目的当然是赢利.赢利的前提还必须是产品适销对路.销售价高于企业的生产成本价。如若产品没有被顾客接受的质量.又何来市场7何来企业利润7步入低质量、低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走向死亡.被市场无情淘汰。
图书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
正是因为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中国的印刷产品质量.包括书刊印刷质量在近十年里有了长足的进步.这可以从以下环节得到印证:
"北书南印”格局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历史上 北书南印 现象比比皆是.但凡精品书都交由以深圳为代表的最早接轨国际的南方企业印制。公允地说.由于理念领先、设计领先、设备领先、标准领先、服务领先.当时南方印刷企业的产品质量确实比内地产品的品质高很多.令人敬佩。近十年来.由于内地印刷企业产品质量的提升与南厂北迁.高品质图书依靠南方印刷的情况已大为减少。
为国外加工图书呈现日趋繁荣之势。为国外出版社加工图书除了需要有价格竞争力外,最根本的是产品质量必须符合对方要求。这几年沿海印企正在大踏步地跨入国际图书市场。以上海为例.2005年境外印刷业务达到13.2亿元,比上年净增91%。深圳更是一发而不可收.2005年创造的275亿印刷总产值中的50% 是加工出口产品。
获国家认定的优质图书逐年上升。新闻出版总署质量检测中心每年都组织全国性的图书质量评比.从近三年的评比情况看.尽管获得全国优等品称号的图书在一年近20余万种出版物中(2005年全国共出版图书222473种)仍属凤毛麟角.但毕竟每年都在向上攀升,从2001年到2004年连续四年的全国优等品数分别为54、88、92、252种(2005年印刷的图书评比结果尚未公布)。国内印刷产品参加美国印刷大奖、亚洲印制大奖评比也屡有斩获。
近十年来.国内印刷品质量不断进步的根本原因.主观上是质量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在供不应求的年代,印刷企业占主导位置,出书周期漫长,谈论图书质量尤如天方夜潭。伴随着改革开放、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全面质量管理逐渐深入人心,活生生的事实让经营者感觉到:产品没有质量.企业就缺乏生存基础,于是痛下决心.加强质量管理.舍得保险本钱.努力通过IS09000的质量管理认证,以获得进入市场的质量通行证。客观上是国家近几年赋予印刷企业引进高档设备免征关税的政策.促进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为提升产品质量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今天.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再接再厉.继续推进印品质量继续向上发展.真正成为雄居于世界颠峰的印刷强国。
印刷产品质量面临的新课题
人们的需求是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原动力.对印刷产品质量的追求同样如此。包装产品求新求变.高档的香烟盒尤如小小的印刷工艺博览会.集各种印刷工艺于一身。图书同样如此.读者不再满足千”书”一面.逼着出版单位在装帧、规格、封面等各个环节上下功夫.让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产生购买与阅读的愿望。图书市场上出现的一系列新变化对产品质量也提出了新课题.要求我们去探讨解决.当务之急大概有以下三类:
一是由出书周期缩短带来产品质量上的新课题。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 使图书发行周期越来越短.明星传记是其中的典型.过了 光芒四射”的宣传发行期.那种由图片凑的图书又有多少读者愿意付钱购买7盗版的客观存在也促使出版商想方设法加以规避。上海文化出版社为确保55万 品三国》同步上市,一举占领市场.在印刷、装订的安排上给人一种保险秘的感觉。于是乎.用于印刷生产的周期也随之一再压缩,尽管印刷工艺对产品质量有时间上的要求.但”仆人”难以对”上帝 提出要求.解决困难成了自身的份内事。解决的办法无非是购置高速印刷机.比如热固型轮转印刷机.与之相对应的是设备的闲置时间增多;使用快干油墨,向压缩油墨自然固化要时间,与之相对应的是生产成本增加 组织员工加班加点.充分利用顾客留给企业生产的点滴时间.与之相对应的是工人超时劳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的正常休息时间。总之,每一种方式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最大的影响还是印品的内在质量.精装图书缺少了固化定型的时间.总有一些会产生歪斜。但满足市场要求的“纲”.印刷企业只能在最大努力下去保证产品质量.恪守成规肯定不行。F1赛车在每个国家进行比赛.都会出一份印数有限的彩报.骑马装订。由于从完成印刷到装订折页时间偏短,总存在一定不足。2006年9月末,F1举行上海站比赛,上海中华印刷有限公司承担赛会报纸的印装任务.尽管高度重视,环环相扣.甚至使用了快干油墨,折页仍存在一些擦伤。依监印老外的评价.从今年几站的赛会报纸印刷质量看,意大利最佳,上海中华则优于德国与英国。这就是缺乏充足的生产时间的结果。
二是由采用新材料带来产品质量的新课题。新材料的开发与使用是推动图书装帧变化的物质基础.但在起步阶段因为把握不到位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变化中的市场既要求印刷企业大胆地尝试新材料.又要求印刷企业有自我保护意识.规避启用之初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上海中华在承印一本佛教建筑类图书时.客户要求使用一种进口的触感纸做封面.在这之前,上海中华对此类材料闻所未闻.但敢于尝试对印刷企业来说是必需的。这种纸张表面平整.毫无光泽.在纸张上印金.油墨浮于纸面.长期不得干燥.最终不得不采用多种措施以确保图书的正常出版 但大量人力的投入导致企业的损失是明显的。近几年.不少用于封面装帧的新材料与电化铝之间的匹配问题 透明硫酸纸在图书中的频繁应用.防止刷浆后起皱的问题 表面覆膜的图书容易起壳影响图书外观的问题都还需要我们继续去攻克难关。
三是由新工艺的使用带来产品质量上的新课题。工艺因生产需要而产生.新材料的使用、新装帧方式的推出都会逼着印刷企业去创新工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这几年。多拉页封面在期刊中的广泛使用.对包面提出了新要求 不同纸质问和合版保险的大量出现.对印刷、装订都提出了新要求 法式软面精装的问世.腰间不连接精装图书的推出等等,都让印刷企业费尽心思,但敢于面对产品质量上的新课题 并努力去尝试解决这些课题才是真正的强者。欧美市场上流行无线精装,在一荷兰客商提出制作无线圆脊精装图书之前 上海中华仅做过无线平脊.是大胆承接、着手尝试还是一推了之 上海中华选择了前者.结果几经碰撞 摸索出一套成功的工艺 为扩大市场铺平了道路。
事实告诉我们 市场在变.产品要求在变 质量的要求也在变.我们不能企求永远在驾轻就熟的道路上行走只能在人人具有质量意识的基础上 勇于探索.到达一个崭新的境界。
IS09000贯标中值得关注的倾向
提出全面质量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与提升产品质量.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点是要把传统的成品管理改变为过程管理.把避免不合格产品出厂改变为在生产中人人把关杜绝产生不合格品。所谓认证是第三方对委托方工作给予客观评价。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企业对贯标工作的认识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获得了认证证书 这对改善产品质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贯标工作中存在的两种倾向值得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因为这有碍于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
一是贯标工作重形式、轻实质。贯标工作的本质目标是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提升企业产品质量。这项工作是企业自身、内在的需求.但不少顾客要求企业通过认证.无形中证书成了进入市场的敲门砖。于是.令人关注的目标从“产品质量”这个实质转到了”通过认证“这个形式。加之.认证公司自身拓展客户、获取利润的需要.贯标认证这项严肃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异化.只要申请.只要付费.总能获得通过.让产品质量的保险系数大打折扣。
二是贯标通过以后重程序、轻落实。质量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永恒主题.决不可能通过认证万事大吉。但事实上.不少通过认证的企业对每年必经的复评程序的关注远大于对文件落实情况的关注.一定程度上让贯标成了企业内的一个“花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