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电子出版兴起时对现有产业链的破坏就提前做了个预演。在传统的产业链中,出版单位是处于顶端具有主导地位的“链主”,因为这时的作者多为个人,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电子出版的链条中,由于出版物是大容量的多媒体产品,作者的角色就自然地转换为有资金、有技术的内容提供商——电子制作公司。当一些有实力的电子公司不满足于仅仅成为作者的角色,在成功取得出版权之后,就将作者与出版者的角色集于一身,同时握有了出版资源和市场,占据了产业链的顶端,成为了主导“链主”,使得对电子出版业务有心无力的传统出版社处境非常尴尬,除了挣一点可怜的版号费外,只有站在一边观战的份。现在看来传统出版单位在电子出版这一新兴行业兴起时完全无能为力,成为产业链上无关紧要的一环,原因并不是一般认为的技术、资金上的弱势,而是不能掌握这个新兴市场的客户需求、把握市场导向。出版社只将自身定位为内容的加工厂与审核官,而忽略了自己还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和营销平台。前一种身份是外在赋予的,后一种能力要靠自身在市场积累。当外在赋予的权利失去独占性后,自身积累的能力又不够,自然也就无所适从,完全丧失了对出版活动的主导权。在这种情形下不仅电子出版的内容制作商将不懂市场、不掌握渠道的出版社视为多余的角色,就是管理部门有时也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思。所幸的是电子出版只是昙花一现,没有给出版业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很不幸的是可能也没有引起出版业足够的反思。这次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出版对传统产业链的冲击将更加猛烈、全面和深刻。作者、出版商、印刷厂、发行商、零售商的分工将完全打乱,强者恒强、赢家通吃将是这一产业的生存法则,即使身处上游也不再是天然的“链主”。找不准自己位置的传统出版单位如果还是不能及时、准确地对市场做出反应,必将面临上游的内容制作商和下游渠道商的双重夹击,失去对出版资源的控制权,丧失自己生存的空间。无论产业链条如何重组,要想成为其中的一环,甚至还要成为主导的一环,就必须具有牢牢把握市场的能力。如果我们将收费电脑和网络游戏也归入数字出版的范畴就更能说明问题。在这两个互联网最先盈利的领域,传统出版业者为什么连一点残羹都吃不着?就是因为这是全新的市场,传统出版业对这些市场全无概念,或者根本就认为这个市场与己无关。那么在我们熟悉的领域开展数字出版,虽然市场是旧的,但多种出版方式衍生出五花八门的新渠道和新的营销手段,传统出版业者就有把握的能力吗?
期刊、图书、报纸、广播、电脑之间的界限将会越来越模糊,使得传统出版业在横向也将面临更为强大的竞争对手
因为数字出版本身就是跨媒体的出版,音频、视频的采集与传播成本越来越低,图文与音视频的混合出版物比重会逐步加大。跨媒体出版就是跨媒体的资源整合,没有音频、视频资源的生产能力和积累,将使出版社、期刊社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如果出版单位对业外的资源不能收购,对业外的资金不能吸收,无疑是作茧自缚。
在传统的出版格局下,出版社的竞争者主要是意识水平相差无几和被缚住手脚的书商。即使在这种相当封闭的竞争环境中,号称行业主流的大部分出版社过得也并不轻松。在未来数字出版真正成为主要出版方式的格局下,传统的出版单位不但要同体制外的各种数字出版平台、网络门户竞争,还要同体制内的报业集团、电脑传媒集团同场竞技。以业外、境外资本为背景的网络公司中出现新型的“数字化二渠道”书商将不会有任何疑问。这些新型的“二渠道”实力更强,束缚更少,更加国际化,因而对传统出版业者的威胁也不是传统的书商可比。未来的网络上大概也不会有书号可卖,那些习惯于靠合作出版生存的单位将被打掉最后一盒剩饭。即使与同是体制内的报业集团、电脑传媒集团相比,书业与期刊业的出版集团和期刊集团在各方面的实力也相距甚远,与这些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对手过招,出版单位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会不会沦为数字化的三渠道四渠道都不得而知。目前由于体制的原因,中国还没有默多克“新闻集团”一样的跨地域、跨媒体的传媒帝国,这是中国未来在数字化出版领域与国外竞争的劣势。但未来必将要发生的并购重组也可能是相对弱小的出版行业的生存机会,也是对现在的出版业所进行的企业化转型是否成功的一种验证。
传统出版业尚具有的优势无非是长期树立的品牌、历年积累的资源和经验丰富的专业编辑队伍。这些优势靠的是历史的积累与时间的沉淀,不是用钱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堆出的。这些优势是传统出版行业能够作为内容提供商安居于传统产业链上游的核心资源,也是进入数字出版后仍然可利用的条件。但这些理论上的优势并不能直接嫁接到数字出版,确保在数字时代仍然能掌握新的出版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已没有天赋权利。
出版业者将根据定位不同,在出版形式和商业模式上产生分化
未来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虽然还不清晰,但是能够提供给用户的阅读方式已经初现端倪。这几种方式可以说是各有利弊。电脑阅读能够提供的功能最为强大,选择最多,技术最成熟,但离传统的阅读习惯也最远。即使印刷品最接近于传统出版,但这种形式局限性也最大,如何整合资源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硬件成本最高。因为只有通过互联网将出版资源库连接起足够多的跨地域分布的数字印刷设备,才能体现其优势,单一的印刷点设备再多也只是一家短版印刷厂。专用的电子书阅读终端应该会是未来的主流数字出版形式。这是在阅读体验上最接近于传统出版物的一种方式,但同时也是目前技术障碍最大的一种方式,直至当下还看不到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表,因而它是数字出版最大的希望,也是最不确定的希望。在此次数字出版博览会上,IRex电子纸在整体的阅读感觉上已经非常接近于纸张阅读。但是在增强运行速度、增加彩色显示、降低生产成本等诸多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将来它也像其他的eBook终端一样,力图以封闭的体系整合资源从而达到一统江湖的目的,恐怕正是与互联网的开放精神背道而驰的一种做法,大概也免不了要走一段弯路。商业模式最清晰、技术障碍最小的无疑是手机阅读的方式。一旦中国的3G应用普及开来,它将会呈爆炸式的增长。手机阅读无疑会是最先突破的数字出版形式,但其局限性也同样突出。它适用的出版题材与读者群都很窄。如同网络经济的其他行业一样,最先挣的还是低端用户的钱,因此它应该不会成为主流的阅读方式。
以上各种阅读方式,每个出版商可能会选择一种,也可能会选择多种。选择不同的出版方式,也就意味着要探索不同的商业模式,所有的选择依据都将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而产生。
传统行业解决不了的问题,互联网也创造不出奇迹
虽然互联网对出版业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但它仍然是一种工具。互联网的应用带来了整个商业模式的变革,对整个行业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即使这样它也无法改变出版业的本质。因此从理论上说,传统出版业者是最有能力认识读者新需求、引领模式创新的力量,可无奈的是出版行业却有自己的难言之隐。目前一些出版单位举步维艰。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外部原因,但对于中国的出版人来说也有值得自我反思的地方。出版行业的责任就在于为读者提供精神产品,为民族积累文化,为世界反哺文明。但长期以来,整个行业都过于急功近利,在出版选题上,重汇集轻原创,重引进轻本土,习惯于靠吃祖宗、吃洋人为生,不能为广大读者提供足够的有价值的产品,没有培养出足够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作者队伍,是形成行业困境的主要内因。推不出大师,生产不出经典,自身没有形成足够的创新、创意能力,其实质就是缺乏主动领导市场的能力。出版社、期刊社得益于历史与政策的因素,在传统出版业中是无可争议的主导力量,但是由于整个行业的体制弊端,现实中也并非是市场的绝对领导者和资源的绝对控制者。这种失职与失位才是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最大隐忧,也是靠数字出版解决不了的问题。
整个行业的问题不能靠互联网解决,个别企业的问题与困境也不能指望数字化就能化解。在传统行业中不占优势、业绩不佳的企业,在数字化的大潮中同样也不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与地位,经营能力上的劣势会显露得更加明显,依然不可能成为数字化出版的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