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上,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是技术的进步和运营模式的突破,而是传统出版单位高涨的热情。许多出版社不仅设立了展台,还主持了专题的分论坛。与此同时,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发力,过去是各大网络杂志平台加大了推广力度,并组织了“第一届网络期刊论坛”,近期是各大门户网站不但力推各自的“网络期刊”,又不约而同地开始尝试收费阅读。这些都似乎预示着新一波互联网热潮的到来。不同于网络公司热火朝天、传统产业漠然观望的第一轮热潮,传统出版业者的介入对这个新兴行业确定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一个蹒跚了近十年的行业迄今不能形成产业,除了技术与环境上的制约,传统业者的观望使得最有价值的资源、最有经验的人才不能被有效地利用,无疑也是重要的原因。但传统业者到底该何时介入、如何介入,未来是否还会是这个行业天然的主导者,则并不确定。下文从一名传统出版工作者的角度,对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趋势进行了观察。
应对
需要整体解决方案
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化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资金,而是能否把握住数字出版行业的本质,进而在战略、运营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设计出相应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强化自己作为内容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建议各出版单位组织比较紧密的数字出版联合体,在培养人才、了解信息、保护权益等方面可共享资源,节约资金,增强谈判地位。用户定位要更加精准,注重打造在细分市场上的品牌;深耕分众市场,强化个性化服务。
从数字化出版的现状来看,这个行业尚处于初级的摸索阶段,何时能够成为产业甚至替代传统的出版,还有太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传统业者的进入有助于这个行业尽早走向成熟,但对于传统业者来说,首先还是要做好更新观念和意识的工作,因为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互联网是所有行业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我国的出版业却是所有行业中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低的行业。我们的出版行业还需要适应这种巨大的反差。
数字化出版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这个新行业最大的问题是还没有人准确地认识并有能力实现互联网时代客户的价值主张。谁能发现这些新的价值主张,能够掌握出版资源并提出有前景的商业模式,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个未来产业的“链主”,也就是未来的主导者。仅就这点而言,所有的参与者都还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出版业者由于身居产业链的上游因而具有成为主导者的资源条件,但这并不能确保在数字出版的资源竞争中具有足够的优势。要看到自己的不足特别是先天的不足,那就是:由于多年的封闭,出版单位市场化程度太低,即使在传统的出版市场上对客户需求的认识和满足能力也并不是很强。
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最大的挑战还是面临传统的挑战,只有战胜了传统的挑战,才有能力去面对新领域的挑战。也许现在就谈论谁将是数字出版的主导者还为时过早,但出版业者已经不得不开始思考自己的位置。在一个更为开放和自由的市场上,地位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传统出版业者虽然不再具有绝对的优势,却也绝不能轻言放弃。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转化最大的障碍不是技术、资金,而是能否把握住数字出版行业的本质,进而在战略、运营和组织文化等方面设计出相应的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强化自己作为内容供应商的核心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观念上的准备
必须要坚定数字化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的观念。将数字化出版作为整体转型的方向,而非设立一个新部门,增加几个新岗位就开展的新业务。要树立联合、共赢的观念。多数出版单位应对数字化出版都有缺人少力之虞,特别是在目前这个阶段,每个单位都投入人力物力去做各种商业模式的尝试就更无必要。因此建议各出版单位应该组织比较紧密的数字出版联合体,在培养人才、了解信息、保护权益等方面可共享资源、节约资金、增强谈判地位。要强化市场意识。用户定位要更加精准,注重打造在细分市场的品牌;深耕分众市场、强化个性化服务。绝大多数出版单位都不可能全方位与对手竞争,在一块或几块传统市场巩固优势,掌握客户在新形势下的新需求,才算具有了参与竞争的真本钱。此外,强化维权意识、保护网上的知识产权,对网上的侵权行为要加大打击力度。对自身的优质资源也要自我珍惜,不能随意贱卖。
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市场化步伐,使传统出版单位尽快转为学习型、创新型组织
目前一些出版单位已经意识到了转型的必要性。有些社提出了要做“内容服务商”或“方案解决商”,可以说思想上对传统出版单位在数字化时代的角色定位认识是很准确的。但是要真正完成这种转型对还没有完全脱离旧体制的出版社来说,难度是超乎想象的。转型对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即使是在完全成熟的市场化条件下的世界一流企业都是如此。对传统出版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或者说最迫切的转型还是如何向现代企业的转型。
加强数字化基础建设
数字化基础建设包括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网站建设以及历史资源的数字化转换。
内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出版业由粗放式管理向现代管理升级的基础,也是未来开展数字出版的基础。出版社的网站功能也要逐步加以完善,使其不仅仅有单向的宣传功能,还要成为与用户的交流平台、与作者的交易平台,实现网上、网下的良性互动。尽管笔者认为将老旧图书转换成数据库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出版,但并非反对将这些资源数字化。只是这种数据库还只能算是原始资源,应该进行深度加工后再向用户出售,目前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对资源也是一种保护。上面几项工作无论对未来从事数字出版业务,还是提升现在的经营管理水平、强化品牌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是应该尽早开始的工作。
培养、储备复合式人才
未来数字出版领域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因为出版行业说到底就是创意产业,最有价值的资产就是人才。人才既是传统出版行业的优势,又是劣势。优势是拥有训练有素的编辑队伍,劣势是缺乏对互联网和现代经营管理均具有较深了解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从现在起就要有意识地加强对青年编辑的培养,同时还要认识到在引进与使用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时,突破传统出版单位在体制等方面的局限性,努力创造使各类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的宽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