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数字出版未来的主导者(2)

   2011-05-26 68

  现状

   需求欠明模式不清

   无论是把已经出版的图书转换成PDF格式放到网上,还是把已出版的期刊做成FLSH格式放到网上,就认为这是数字出版物显然是一个误区。数字图书或数字期刊做得越像传统出版物就离互联网的本质越远。因为这种所谓的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相比较,它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为读者提供超出传统出版物的增值服务与个性化的服务,因而肯定不是数字出版物的理想状态。

   定义不明确

   斯蒂芬·金推出世界上第一本网络图书《骑乘子弹》已有将近十个年头,中国的数字化出版实践的时间也差不多同样长,但迄今为止,对于到底什么是数字出版仍然没有公认的定义。笔者曾经提过:虽然不清楚网络期刊将来会是什么样,但肯定绝对不是现在这样。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网络图书。无论是把已经出版的图书转换成PDF格式放到网上,还是把已出版的期刊做成FLSH格式放到网上,仅认为这就是数字出版物,显然存在误区。数字图书或数字期刊做得越像传统出版物,就离互联网的本质越远。因为这种所谓的数字出版物与传统出版物相比较,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特性,为读者提供超出传统出版物的增值服务与个性化的服务,因而肯定不是数字出版物的理想状态。

   传统出版物的形式是由其传播介质所决定的。传统的音乐销售无论是磁带还是CD,每个产品都会有多首歌曲,但人们需要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首主打歌曲。之所以以专辑的形式几首一起卖,可以说是商人的阴谋,当然也是传统介质为这种阴谋提供了正当性。当互联网成为传播媒介后,这种捆绑式的销售就没有了理由,因而也就不再会有人因为喜欢一首歌曲就被强行搭售几首的状况了。同理,相当多的纸介书刊我们之所以购买往往也是只需要其中的一段或一篇,整本销售或按期出版也是印刷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载体的变化意味着可以满足客户更多的需求,也必然会引起出版形式的变革。为什么数字图书或杂志还要强迫读者整本地下载或定时按期出版?就是因为从业者对互联网给出版带来的革命性变革缺乏足够的理解,也没有搞清楚这个新行业要给用户创造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也就是说行动的偏离正是源于认识上的混沌。

   商业模式不清晰

   从表面看,数字出版似乎已有很明确的运营模式。首先由作者或内容制造商提供内容,经出版商编辑加工成数据库后根据不同的需求,分别以不同的形式提供给不同的读者。这些出版活动以电子书或电子期刊的形式在网上发布,可以通过普通的PC或笔记本电脑阅读,也可以通过专用的阅读终端或手机阅读,还有以最接近于传统出版的即时印刷方式印装成册等等。但这些仅仅是对数字出版流程的描述,还远远不是完整的商业模式。

   哈佛笔记本电脑教授约翰逊等撰写的《商业模式创新白皮书》,曾将商业模式归结为一个由客户价值、企业资源和能力、盈利方式构成的三维立体模型。现借用过来主要从客户价值和盈利方式两个角度来简单分析现有的数字出版活动。

   客户价值是商业模式的核心环节,它是指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满足客户需求时要完成的任务。关于客户需求,郎咸平教授曾在《本质》一书中将其分为“实用需求”与“心理需求”。他认为只有充分地满足这两种需求,才算实践了行业的本质。

   相较于“心理需求”,“实用需求”是比较稳定的,但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技术的发展也会创造新的需求,但这些新需求往往客户自己都意识不到,需要去发现和挖掘。我们的时代早已不是“皓首穷经”的时代了,特别是在学习和阅读越来越以实用为目的的情形下,创新性与唯一性就成了文化产品最有价值的属性。但很可惜,目前出版界能提供给读者的原创性产品原本就少,他们肯提供用于数字出版尝试的原创新产品就更是微乎其微。从现有的已成规模的数字出版物提供商的情况看,他们固然已经通过各种合法或不太合法的手段建立起了庞大的数据库。但由于其中绝大多数的电子版图书都是老旧出版物,同时又以模仿传统出版物的形式提供下载或在线阅读,不能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显然对阅读的新旧需求都不能给予满足。这些产品除了图书馆在特定条件下采购外,能有多少读者会掏钱购买?

   “阅读体验”差,是传统出版人批评现在的数字出版物的一个火力点,其最经典的比喻是“没法坐在马桶上阅读”。这种批评看似玩笑,但恰恰打在了现阶段大多数数字出版形式的软肋上。因为无论以各种形式阅读的笔记本电脑或电子期刊在阅读的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及行动体验上都还没有达到传统出版物的水平。这里要强调的是好的“阅读体验”并非旧的“阅读习惯”,因为“习惯”是可以改变的,而“体验”只会要求更高。满足“实用需求”是产品能够卖出的基本条件,满足“心理需求”则是产品能够卖出高价的必备条件。

   如果数字出版物在满足“实用需求”上不能超出传统出版物,在满足“心理需求”上还不如传统出版物,支付方式就成为问题。支付方式在传统商业中从来不是主要问题,在国外也不是决定成败的因素,但在中国却成为新经济盈利方式中的难点。在中国十年之前笔记本电脑刚兴起时,支付方式就是赢利过程中的最大障碍,没想到过了十年它依然是最大的瓶颈。不少笔记本电脑网站这么多年仍然不能实现盈利,支付方式还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这期间无论是谁开风气之先,率先在一个行业解决支付问题,马上就会脱颖而出,成为行业霸主。目前各种形式的数字出版除了手机阅读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之外,其他各种收费方式不是太麻烦就是不安全。能否设计出一种好的收费模式,是整个商业模式成败的重要因素。当然支付方式的重要性也是与客户价值是相关联的,如果产品和服务能够很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支付可能就不是一个大问题。

   实际上即使解决了支付问题,已经习惯于互联网免费大餐的人们什么时候愿意为内容付费还依然是个未知数。欧洲的一项研究表明:从根本上说,欧洲对网上付费内容和服务的需求很少,而且可能会一直这样下去。在2011年之前,非付费受众将远远超过付费受众,“在全部内容和服务受众中,累计只有14%的人愿意付费”。在这种困境之下也有人提出将广告作为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把广告作为赢利模式是许多不知道怎么挣钱的网站的最后一根稻草,但可惜很少有人靠它救得了命,因为从精明的商人手中掏钱比从一般消费者手中掏钱只会更难。网络广告将会是主要的收入方式之一,但其计费和分配的复杂程度要远远高于传统的广告业,如何应用于各种数字出版方式也是尚待研究的课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一个既不能认识、满足用户需求,又不知怎样收钱的行业中,当然难以产生成熟的商业模式。目前中国的数字出版行业尽管已经有了少数赢利的企业,但这种盈利如果是靠着钻法律、法规的空子,或是利用传统行业的懵懂巧取豪夺而来,当然不具有可持续性,这种所谓的成功也就不能称其为模式。
  未来

   打破纵横产业链格局

   这次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出版对传统产业链的冲击将更加猛烈、全面和深刻,作者、出版商、印刷厂、发行商、零售商的分工将完全打乱,强者恒强、赢家通吃将是这一产业的生存法则,即使身处上游也不再是天然的“链主”;数字出版本身就是跨媒体的出版,音频、视频的采集与传播成本越来越低,图文与音视频的混合出版物比重会逐步加大;互联网带来了如此多样、巨大的变化,在其他传统产业是不多见的,这么多变化之中用户需求的变化才是最深层的变化;怎样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发现用户的各种需求,对原来只习惯于单一的出版介质、传统的商业模式的出版业者将提出很大的挑战。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