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就这个题目问过一些人,他们的答案各不相同,有回答“先瞄准后射击”的,也有回答“边冲锋边射击”的,当然也都说出了一些道理和自己的观点。
有个军事故事是这样说的,有两支军队进行军事比武,在丛林中同时攻击远处的一个目标,红方军队是在原地将所有准备工作完毕然后开始瞄准然后射击;蓝方军队则是当指令一下达便开始冲锋,一边向前冲锋一边射击。最后的结果如何,有点军事常识的人应该都知道。
不要上了所谓“规范”的当
随着商业社会的发展,市场的游戏规则看似越来越规范,于是很多企业就喊出了“修炼内功”、“规范管理”、“打好基础”等口号;而实质上,自从我们进入商场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没有时间安心“练内功”;商业社会越是发展,竞争越是激烈,整个社会慢慢的变成“全民皆兵”,每个人都在挖空心思想着怎样赚钱,你觉得你还能安心修炼吗?
“好的管理”是使企业走向衰亡的最大因素,它让企业总是绞尽脑汁利用或者说是榨干现有的每一项技术,不断对原有经营模式进行完善,结果企业看似完美的方案事实上都非常保守和陈旧。并且大多数企业管理越“规范”,组织架构就越“复杂”,就很容易滋生官僚主义,甚至派系之间明争暗斗,有些企业失败往往是由于把企业管理的太好了。笔者曾经服务过的一个大型企业,表面上看起来管理的非常好,各部门有条不紊,大家把老板的话当成圣旨一样,只要老板在场,一些老总、副总都会争相表现一番,而事实上,企业内部却混乱不堪。当然这倒不是说“管理”本身的问题,而是大多数管理者没有领会管理的本质,正如管理学家特纳·帕斯卡所认为的那样“管理的最基本任务是创造、打破模式、但我们把它完全忽略了,却用了99%的精力来充分利用、改善现有模式”。
不要企图做的“更好”,更不要妄想去做“最好”
如果企业有了“做好”的思维,那么就注定了它必将被消费者所抛弃,落到最后只能叹息“好心没好报”。
很多企业的口号是“我们要做的更好”,有比较才有更好,更好是在原有基础上的改进,或技术、或质量、或价格、或服务,这些都是细枝末节的东西,等你在修剪这些枝叶的时候,外面的世界造就被对手的新产品、新模式改朝换代了。新游戏、新挑战、新风险、新手段、新规划、新思维,高度的灵活性已经成为现代管理的首要诀窍,以为追求“好的管理”,希望重复和完善“昨天”,必然很快走投无路。
所以在这个睡一觉都可能会被人遗忘的年代还是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创新上。产品只是市场营销的介质,只是商战中的一个武器而已,关键的还是武学的境界和舞剑的招式。在这个产品同质化的年代,取胜的关键因素还是营销手段的创新与执行。当然从广义上讲,营销就包括很多了,甚至整个企业的运作链条都可看作是营销系统工程里面的环节。
中国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还不具备自身研发能力,大部分企业对产品和项目还是采取的“拿来主义”和跟踪仿效,在这种状态下去练“内功”,结局是可想而知的。如果我们把把侧重点放在如何快速的拓展市场方面,如何建立自己的市场网络和稳固的消费群体方面,那结果和方向就大不一样。打个比方,就好象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把主要精力花在开发水资源方面,那可能就要渴死了,如果在修建水渠等引水渠道方面下足工夫,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磨刀误了砍柴工
等你把刀磨好,柴都被人砍完了,还不如先用手把可以捡的柴先捡到口袋里。
目前我国的中小企业大部分还处在为生存担忧的状态,一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的周期越来越短,由几年、十几年大大缩短到几个月,短线操作赚快钱是绝大多数公司生存的法宝。说的通俗一点,很多企业几乎是常常都在选项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至少有两个因素说明这个问题:第一是企业本身不具备技术研发能力,第二是企业主已经意识到自己从头开始还不如快速模仿跟随,赚到钱以后快速抛弃。而这样的企业往往具备很强的赚钱能力,他们跟的准,跟的快,也放的快,当然也赚的快,非常的灵活。快速成功的诀窍就是快速失败。
不要盲目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要善于用己之长“谋”篇布局
许多企业热忠于研究和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经验,这种好学的精神无可厚非,但学习的着眼点却不大适合。西方的企业和中国的企业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与社会背景、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过程等等都有关系。西方社会经历过工业革命,经历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现在,社会保障体系、市场环境、技术储备等都比较成熟,人家搞管理是理所当然的。而中国不一样,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谋”,古代的谋士大多为军事和政治服务,中国战争史上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案例数不胜数;中国的武术也是变幻莫测、招式出奇不意,所以中国功夫扬名海外;另外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也不一样,中国是个快速发展的国家,中国向来都是一个出奇迹的国家,而这就是我们的优势。企业应该潜心研究中国文化,并加以运用到企业运营中来,这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