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印刷界,有几个奇特的现象颇耐人寻味:
一是设备与产品的巨大落差。许多国有书刊印刷企业拥有世界上一流的设备,却以教材、一般图书等中低端产品为主,很少能进军高端产品领域;而不少占据高端印刷领域的“三资”、民营印刷企业,往往在使用所谓的二流设备。
二是战略与行动的巨大落差。一些国有印刷企业一方面在惊呼“人才流失”,千方百计通过优厚待遇招引、猎取“人才”;另一方面,当基层一些“人才”崭露头角,希望得到“眷顾”以便重新规划职业生涯时,却因学历、资历等因素受到分外的压抑,以致最终走人了事。
三是“人才”移动前后的巨大落差。“三资”、民营印刷企业的基本骨干,多来自国有印企,以致业界有人戏称为“黄埔军校现象”。但奇怪的是,许多原来在国有印企并不被看好和用好的“学员”,却成为“三资”、民营企业人才榜上的“绩优股”;反倒是国企专意推荐和安排进“三资”的“骨干”和“红人”,纷纷主动回府或被“退货”。
由此,笔者想到了养人用人的“水土”问题。随着印刷业全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和完善,是不是该主动拷问一下我们旧时养人用人的一方“水土”,还能不能继续养育和蓄存现时急需的人才?
规划人才“水土”:
经营战略与人才战略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才在一个企业里能否顺利成长、为企业所用,关键在于这方“水土”怎么样。这一点在企业遭遇困难时,表现尤为突出。2007年秋季教材因诸多因素而延迟付印,从春节前到6月中下旬,淡季时长达5个多月,付印之迟为历年之最。期间,一些国有印企人力资源管理的缺陷暴露无遗,企业一线技术骨干流失十分严重,甚至当进入旺季后,因为印装设备的机长不足,许多助手甚至其他工序的人员被仓促推上机长岗位,边学边干。另一方面,老国有印企的冗员问题仍然是改革的死结之一。
平心而论,国有印企职工的平均收入水平和待遇,并不比民营、“三资”企业低多少,但在不少的国有印企,收入和待遇该高的高不起来,该低的也低不下去,“庸才”走不了,“能人”也留不住。三项制度改革改了十几二十年,在不少企业就工资一块,几乎还在原地打转。印刷除个别领域(如纸币印刷等)外,已经进入全竞争市场化时代,印刷人才的市场化也自然成为必然的趋势。如果人力资源的规划、管理如果不及时跟上,怎能保证企业在新形势下经营战略的实施?
问诊人才“水土”:
贫瘠的“土壤”与封闭的“圈子”
印刷行业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养偏低,尤其是印后辅助工,甚至已经成为用工要求最低的工种。许多老印刷企业的员工,尤其是老员工大半是初中文化,印刷技校或印刷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比例明显偏低。在许多国有印企,由于历史原因,很多文化素质较低的人还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岗位。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整体升级。
员工职业心态,尤其是部分管理者职业心态需游戏化。一些低素质管理者目光短浅,工作作风粗暴,管理理念严重落后。
笔者曾听说,有一个车间主任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两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人有的是,你愿干就干,不愿干滚蛋”。用这样一种人才观来管理一个车间,可想其管理下的“子民”会享受到怎样一种“知遇”和“关爱”。
高质量“新鲜血液”补充不足。由于行业整体工作游戏欠佳,尤其是近年来经济效益低下,相对收入和待遇水平与其他行业的落差较大,很多年轻人不太愿意在印刷企业落脚。素养高、学历高的人才招不到,迫使很多企业在招工时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形成了人才使用上难以摆脱的恶性循环。
我国印刷走不出用人“小圈子”的中小企业。印业中小企业为数众多,这些企业一是规模小多数难以提供高薪、高福利来吸引人才。二是活动范围不广,地域性强,尤其是人员的构成更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易形成排外的企业氛围,不利于企业引进新的人才,有的企业位于中小城市、城镇,甚至更偏僻的地方,很难吸引人才。三是缺乏持续的、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难以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引进人才。四是多数缺乏良好的企业文化,员工缺乏共同的价值观念,对企业的认同感不强,极易形成个人价值观念与企业理念的错位。
经营人才“水土”:
人才战略闻“机”而起“舞”
推进人才战略与经营战略“共舞”。一是工作和职位的设计要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既要能为人们提供外在的激励(如薪酬、待遇等),也要能提供内在的激励(如成就感、挑战性、责任感等)。二是薪酬和奖励制度要与高绩效的工作相适应,员工做出了积极预期就要及时给予强化,并最终促成鼓励高绩效的运行机制。三是要营造和谐、安全、文明、有益员工发展的工作游戏,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工作培训、适宜的文化游戏活动和休闲疗养等,有效提高员工满意度。四是要通过员工培训率、员工参与率、合理化建议采纳率、员工流动率等,定期而持续地监测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并促进其持续改进。
加速人力资源管理者从“业余选手”到“职业选手”的“进化”(包括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职业精神,懂得职业游戏规则等)。一是要适应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地位上升新形势,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由行政权力型向服务支持型转化,增强部门经理的人力资源管理责任和员工自主管理的责任,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二是要以被管理者为主体,坚持需求定位与能力意愿定位相结合,搭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础平台。三是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角色多重化、职业化,致力于维持、深化、发展与员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升人力资本价值。
我国目前的人才市场还不十分成熟,在人力资源使用上,有限入口和内部提拔的日本模式比较具有可行性。同时,为避免其选择面较小、不利于人才结构优化的弊端,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的美国模式也应作为一个重要的选项,并使这两种模式很好结合,扬长避短。
印企“纳”才取之有道。内部培养、选拔或竞聘,这是成本最低,很多情况下也是效率最高、效果最好、最基本的方式。外部选聘,包括通过人才市场选聘,与科研部门、高校联系从中发现和挖掘人才,从别的企业特别是同行挖掘人才,向社会公开招聘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临时聘用或按钟点付费雇佣,如短期聘用技术攻关、顾问,或按小时付费进行管理经营咨询等。
加强人才制度建设,建立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激励运行机制,是使印企提高核心竞争力,走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制度。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知识和技能储备;从企业现状出发,通过互动式交流,分享成功经验、总结失误教训、研讨现实问题、梳理工作方法,培养内部各级员工的全局观、整体意识和系统思考能力;开展绩效评估访谈,尤其对于那些绩效考评差的人才,单独或联合用人部门主管与其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探究绩效差的根本原因,通过调整岗位,或加强培训,或疏解心态等,改善其工作绩效。
建立适用的人才使用制度,包括科学的岗位轮换制、内部申诉制度平台等,同时,要区别对待和使用优秀人才,核心人才要充分信任以发挥其最大价值,必须人才要善于任用以激发其潜力,特殊人才要适时储备以用于特殊工作,辅助人才要加强培养提升其工作效率。
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制度,包括精心设计薪酬福利系统,建立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构建分类(如管理序列、营销序列、技术序列等)内部晋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