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再看看中国制造现在的对策。我简单归纳了一下,主要有三种,那就是散、走、挨。
散,一哄而散,在专利主出现的时候就化整为零,跑到山里打游击——惹不起我躲得起。这样做的结果是,专利费倒是躲过了,企业却失去了规模化的机会,放弃了积极的创设品牌的机遇。因为一旦企业上了规模,专利主就会追踪而至,“纵是深山最深处,也应无处避征徭。”
走,也就是“走西口”的现代板。解放前,山西陕西的农民没有活路了,就向西北去,到大草原发展。由于专利是有地域性的,在一个国家申请的专利在别的国家就不能得到保护,除非你同时也申请了别的国家的专利。一般来说,处于成本控制的考虑,国外的大企业只在重要的产品生产地和销售地申请专利,所以一般只在美国、欧洲、日本、中国申请专利,而不会在非洲南美洲撒网捕鱼。中国企业利用这一点,发展了自己避实击虚的传统,到西方企业不关注的地区销售自己的产品。这一点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华为。2004年,该公司曾想大举进攻美国市场,但马上就迎来了思科的专利大棒,在认识到美国市场不可轻举妄动之后,华为就开始向南发展,将自己的产品低价销售到美国竞争者专利保护不到的地方,如南亚、非洲、欧罗斯等。
“走”也能躲过了专利主的专利大棒,但同时得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那就是利润缩水的代价。“免于危险的生活必然是贫瘠的生活”。据网上的信息,华为、中兴的利润一天天缩减,如果不是政府的17%的出口补贴,现在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
挨,有两个意思,一是“挨日子”,一是“挨宰”。专利主不来,每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这是“挨日子”;专利主一来,伸出脑袋挨宰,毫无反抗,这是“挨宰”。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助长专利主的气焰,认为中国制造可以予取予夺,这样下去中国制造会一天天转化为海外专利主的生产殖民地,成为廉价“代工”的代名词。
大家会说,这也不行,那也不成,那你给个行的。这里我就提出自己的三个策略供大家参考。那就是聚、斗、算。
聚,就是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聚。专利无腿,不会自己走来,只有企业积极研发、积极申请、积极并购才会拥有专利。中国制造现在最缺的就是专利的武器库。据统计,截至2006年4月5日,在中国境内申请的发明专利中,来自于日本的专利申请有183196条,来自于中国的发明专利仅有12632条,美国为122502条。中国排名专利申请前100家的公司所有发明专利数,还顶不上1家日本大公司。
中国人不是天生给人打工的命,我们之所以散、走、挨,是因为我们现在没有自卫和反击的实力。只有像越王勾践一样花相当的时间积累专利,才能有机会与国际专利主一决雌雄。
斗,就是与西方专利主斗智斗勇,争取少交或不交专利费,在有限的筹码下争取制造的权利。毛主席讲过“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无”。跟海外专利主斗争也一样,要想与这些专利主尊重我们的权利,中国企业就必须克服“畏洋”心理,不再被动地挨宰,团结起来与洋专利主斗法,维护自己合法的权益。
算,就是算计。孙子兵法中讲“庙算”,也就是在打战以前进行全面的筹划算计,这样才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面对西方专利主的压力,也要算,算专利布局、算专利许可费、算专利有效无效,在战略上算,在战术上也要算,这样才能用最低的成本赢得制造的权利。
下面我就分别举例跟大家解释一下“聚、斗、算”。
先讲“聚”。
聚有三种方法,第一,就是收购,第二是“生产”,第三是接受许可。
并购是中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途径,当很多中国企业并购的主要是有形的财产、厂房、机器,还包括销售渠道,考虑被并购企业专利的并不多,即使考虑了,也不一定收购成功。
两年前TCL到处宣扬取得了汤姆逊的电视专利和TCL的手机专利,结果我们发现不是这么一回事,人家根本无意将专利给你,是你自作多情。结果专利费还得交,合资失败专利还是人家的。可见并购中认真考虑专利资产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点联想就做得很好,在收购IBM的个人电脑部时,联想同时收购了其1500多项专利,还有生产专利的位于日本的实验室。
专利收购的另一个途径就更为直截了当,就是直接购买专利技术,不收购其他资产。专门购买专利与并购中收购专利一样,首先就是要仔细研究一下有关的专利,不要因为专利收购惹上纠纷。UT斯达康曾收购了日本大宇公司,获得了一系列专利,但紧接着的便是诉讼,因为别人说专利不是属于大于一个公司所有。
在有限的时间要积聚一个有效的专利库不是容易的事。专利收购是很好的办法。但专利收购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不是百年大计。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有自我开发专利的能力。我将企业通过自我研发、申请专利的过程称为“生产”,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已经是常规武器,企业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批量生产专利,而不能靠研发人员以自己的兴趣去随意开发。专利不再是荣誉的代名词,而变成了企业的一项资产,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