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变革成了“找死”(下)

   2011-05-26 67

    晁错却用了猛药,把朝廷,更把自己逼上绝路。

    在苏东坡著名的《晁错论》里,谈到了反和乱是一个国家最难对付的难题:“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

    难以预测,危机潜伏。如果静观其变,却又害怕能解决问题的时候为时已晚,局面无可收拾。如果强行解决,却又“天下狃于治平之安而不吾信”,不能得信于民。这种两难的事情,“固非勉强期月之间,而苟以求名之所能也”,是那种急于求成的人所不能胜任的。晁错,错在忠而不明,错在勇而不明。

    从晁错的悲剧,我们再来看变革的问题。

    变革要动别人的奶酪,审时又要度势

    无论是个体或者群体,其生存的基础都在于“平衡”,不平衡则会有乱。所以当组织在不平衡的时候,我们就会去想办法使其趋于平衡。对于一个组织而言,趋于平衡的变革,不可避免要重新进行利益分配。所以,一定会削弱某些个体的力量,就像我们前面情节中反映的那样,藩王尾大不掉,威胁朝廷,那么解决的办法就是削弱藩王的力量。在现代企业,变革你可能会动了员工的奶酪,同样你可能会动了某一位或者一部分高管的奶酪。

    但是,在现代的社会制度之下,每个人都会努力去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必然,这会形成一股阻碍变革的力量。晁错下削藩之令,从权力、势力范围限制各藩,必然会招来不满,当这种不满汇集成为一股强大的反抗力量,于是,吴、楚军事头造反了,还打着“清君侧的口号”。

    七王叛乱,晁错的急功近利是直接原因。其实早在汉文帝时代,晁错就曾向文帝上书削藩,完了还说“狂夫之言,而明主择焉”,对于晁错的急于削藩,文帝却做了巧妙回答:“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也就是说,作为建议,没有什么狂妄不狂妄的;作为决策,却有英明不英明的问题。在这一点上,文帝的理念值得现代企业家借鉴。

    变革要拆别人的房舍,有法还要有度

    变革,是要打破原来的局限,建立新的秩序。这如同拆掉别人的房屋重新建立新的。如此,在原来结构下的“居民”当然不能容忍你的“胡来”。张欧怎么参晁错:“御史大夫晁错,辜负天子信任,把持朝政,乱国体以谋私利,肆意更乱祖制,擅自削藩之令,引起诸王祸乱,搅扰海内不安,实为罪魁祸首,致使宗庙倾覆。”说晁错乱改前朝制度,才导致了七王之乱,是使国家患难的罪魁祸首。对于晁错,对于改革者,这种组织和制度会给他军事来多少压力?

    我们再看公元前359年商鞅变法,在政治方面他大刀阔斧。彻底军事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结果弄得那些利益的既得者对其恨之入骨,秦惠王即位后,商鞅立马就被人报复。最后以谋逆罪被捉拿之并惨遭车裂。所以,变革,要在组织的承受能力之内,和组织能够匹配。要有适当的力度把握,也要有可行的步骤和流程。

    变革要改别人的习惯,攻心重于攻城

    在晁错的那个组织里,势力庞大的诸王各自称霸一方,有的已经习惯于接近甚至超过皇帝的生活水准和行为习惯,变革则将改变其已经习惯了的一切。

    所以,对于晁错的削藩之令极为不满,恨之入骨。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革,会有许多来自于文化、习惯等各方面的隐性阻力。如果说原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个人和个人、个人与原组织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默契,那么,我们所实施的变革,就意味着改变别人已经形成的关系和行为方式,改变别人已经成熟的默契,因这种改变产生的不满情绪而带来的无形阻力,原因是复杂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如治疗病入膏肓的患者,需要更高的医术一样。在变革中的领导者,需要洞悉人性人心,思想变革先于组织变革。景帝是个善于反思的人,正是吸取了七王之乱的惨痛教训,在后来的一系列变革中如财政、军事、外交、吏制方面的改革,才做到了张弛有道,兴军事得法。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