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变革成了“找死”(中)

   2011-05-26 56

    “放肆。”景帝实在听不下去了,但袁盎还没完没了,虽马上伏地跪下,但嘴上不停。

    “陛下,虽然就是杀了晁错也未必能平息暴乱,但至少可以使诸王宗室中骑墙观望者安定啊,心怀不满者出一口怨气,可以收回天下多半人的心呢。”

    “退下!”景帝大怒,自己走了。

    “陛下,陛下,陛下……”袁盎不想放弃。

    朝议,太后出席,但没有晁错,景帝黯然问道:“晁错大夫今天没有来啊?”

    “奉太后之命,今天不宣晁大夫到廷!”有人回答。

    “今天朝议,太后也驾临了,现在的局势是很紧张,如何才能稳住大局,稳定人心,今天可以再议一下。”景帝心情沉重。

    “陛下,下臣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拟联名参奏,御史大夫晁错,辜负天子信任,把持朝政,乱国体以谋私利,肆意更乱祖制,擅自削藩之令,引起诸王祸乱,搅扰海内不安,实为罪魁祸首,致使宗庙倾覆。”

    “依汉律,擅变乱祖制者,罪诛九族,臣叩请陛下明断、革除晁错御史大夫职爵,下廷尉署依律审断,丞相陶青,廷尉张欧、中尉陈嘉谨奏。”张欧首先上奏要杀了晁错。

    景帝拿着呈上来的奏折,一动不动,他太难决断了,良久低头不语。但是,太后却没有迟疑,她站了起来,对满朝文武,宣布了她的决定,“皇上准奏。”

    景帝没有说什么,可能,他也只能接受这样的决定。

    御史大夫晁错,以朝服被腰斩,文帝时代,青年政治家贾谊的青春夭折与景帝时代晁错这位杰出政治家的蒙冤而死,成为文景时代,两大最著名的政治悲剧。

    变革要下险胜的棋局,有勇更要有谋

    晁错死得冤枉,错在哪里?我们先单独说说晁错的问题,然后从先人的基础上总结经验。

    正如景帝自己所说:晁错啊,晁错,你的名字里面为什么就偏偏有一个错字呢?其实,他本身没有错。在剧中,晁错本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对朝廷忠心耿耿。只是,在削藩之事上,他激起了众怒,才招来最后的杀身之祸。

    我们看袁盎怎么说:

    “眼前的一切祸乱,都是晁错一手造成的。”

    他把七王之乱的罪责,全都推到了晁错一个人的身上。

    “晁错依仗陛下的信任,目空一切,刚愎自用,擅乱祖制,任用酷吏,罗织冤案。实际是借削藩扩大自己的势力,其用心不轨,与商鞅、李斯如出一辙啊,陛下。天下嚣嚣,皆为晁错,举国无人不谓其可杀。而陛下不除他,那怨恨都集中在陛下一个人身上啊,所以,刘濞才有了起兵谋反的理由,所以他才提出了清君侧的口号,用以蛊惑人心……”

    变革,要在组织和成员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进行,晁错很显然忽略了这一点,作为政治家,他却没有政治家的头脑。对于削藩,晁错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操之过急了。在这件事情上,他只考虑到了该不该做,却没有考虑到能不能做。正如袁盎所言:

    “诸王宗室尾大不掉,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啊,治顽疾,需用缓药,急则必崩。”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