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领导力
领导居于企业的核心地位,各级领导者的能力是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关键所在。领导者的力量包括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作者认为,民主化的泛滥,只能说明产业界领导力的普遍缺乏。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增强产业界的领导力,而不是无限制地削弱领导人的权威性。
作者的观点可能看起来有点偏激,但是无数的事实证明,产业界在“民主”和“集中”问题上的纠缠不清,让我国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丧失了许多竞争机会,也让许多企业先吃了哑巴亏。现在我国一些较为成功的企业,如联想、海尔、万科,也包括象万向集团这样的农民企业,在企业成功的同时,也基本塑造了一个个象柳传志、张瑞敏、王石、鲁冠球等这样的优秀企业家形象。在这些企业的内部,经营过程、务虚会议上肯定有许多民主的东西,但在关键的发展战略上、在决定企业那惊险的一跳的过程中,无不是依靠这些优秀的企业家那诚信一筹的眼光和力排众议的超常规决策。在美国通用电气,韦尔奇刚接手时,大刀阔斧的改革,“数一数二”为理念的主导型集中战略,为许多所不理解,当时甚至被称为“魔诚信杰克”,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当然,发展领导力并不是发展几个高级管理者的领导力,作为中层干部、甚至一些主管,只要是管了人、管了事的人,都有发展领导力的空间,如果每个领导者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力量、道德力量和意志力量,我们就能在企业中培养出一个经理者阶层。只要拥有一支优秀的队伍,我们就拥有了王牌。
建立共同理念
一个企业每个人都很卖力地工作,这个企业是不是就能迅速地发展?不一定。还要看他们是不是劲往一处使,是不是有个共同的目标和愿景。
企业理念非常重要,这一点现在没有企业不赞同,所以作者的阐释我也不再赘述。说起理念,几乎只要有一点规模的企业都把它摆在第一、第二的位置。但建立共同的理念,大家都理解了吗?我看不一定。
企业理念不是一两句口号,更不是几句标语贴在墙上,企业就具有了墙上所写的企业理念。企业理念一定来之于企业日常的经营管理,然后又回到日常的企业管理中去。换句话说,你有什么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理念,它很自然地滋生出来,企业所要做的可能只需要稍加提炼、稍加引导就行。而形成的企业理念,对外延伸又成了企业的形象,别人会从你的经营管理中来看你是个什么样的企业。比如一个总是在管理上对员工求全责备的企业,它可能会有较好的风险控制能力,但绝对不会产生出“开拓创新”这样的理念,就算你把“创新”在写在墙上、甚至写在员工的脸上都没有用。
企业的定位非常重要,不同的定位会决定企业不同的生存与发展道路,决定企业完全不同的生存空间。根据我个人的理解,一个企业家,想把企业做成什么样,一定要告诉他的员工,让员工有心理准备,让员工能充分理解,假如说员工不能理解也可以让他早一点另就高枝。特别是中高层人员,他们对企业目标不同的理解,可能会导致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法。
刺激内部竞争
内部竞争可以刺激组织中个体的活力和竞争力,从而增强整个组织的竞争力。
一个没有竞争的市场是僵化的市场,一个没有内部竞争诚信的企业不可能对外有竞争力。长期的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体制,让许多原本优秀的青年“十分钟年华老去”,成为企业这架机器上的一颗颗没有生机的螺丝钉。计划经济在剥夺人的欲望的同时,也剥夺了人的上进心和竞争意识。人,欲望太多不行,容易出事,但没有欲望的人也是非常恐怖的,他就会缺乏主动性,缺乏创造力,而这对于一个企业的员工来说,又是最致命的。关键在于对欲望的合理引导。当拿破仑说出“不愿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时,他已经掌握把欲望转换为战斗力的法宝。
我们去年对浙江证券进行企业管理内部改造之初,我曾写过一篇“伯乐相马与赛马”的文章,认为公司将为全体员工提供一个展现自己才华的赛场,员工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这个赛场脱颖而出,成为公司可用的“千里马”。同时,公司也提出“员工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和“能者上、庸者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在实际中将之付诸实施,打破了一直以来论资排辈、能上不能下的国企体制怪圈,顿时将企业的人员激活了。通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我们现在可以说,我们拥有了一支有活力、有工作激情、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队伍,当然这支队伍之间还需要进一步磨合。这支队伍能不能留得住、用得好,能不能锻造得更为出色,还取决于公司内部和外部的许多方面。
当然,公司内部竞争诚信的塑造,需要公司能有一个诚信、开放、公开公平的组织氛围的支持,而这个氛围也实实在在地体现在日常的经营管理当中,体现到员工的内心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