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产业集聚 加快集群发展——关于我省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报告

   2012-11-06 115
核心提示: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挖掘地区资源潜力,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捷径,也是我省实施“全民创业、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挖掘地区资源潜力,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集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壮大规模经济,提升产业竞争能力的有效措施,是提高地区综合实力和经济竞争能力的捷径,也是我省实施“全民创业、工业强省”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一、产业集群的概念及作用
    产业集群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具有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根据美国学者波特对集群的定义,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产业集群是以市场为导向、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的企业,在同一地理区域大量集中的产业经济现象。产业集群应包括如下几个因素:首先,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其它机构往往都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基础。第二,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其它机构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相关机构都是整个联系网络中的一个个节点,这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核心。第三,产业集群是一个结构较为复杂的有机整体。产业集群内部不仅包括从事生产的企业,而且还包括商会、协会和各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等。产业集群的以上要素决定了与企业集聚、企业集群、产业集聚、产业链等概念存在的差别(本文为叙述方便,将企业集群与产业集聚等泛称为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集聚了众多具有关联性的企业于特定的区域,其内在的协同效应、规模效应和强化机制,能够极其有效地提高产业的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
    1、有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可体现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整个集群致力于同一产业,第二个层次是集群企业基于生产链的不同环节而分工生产。这种专业化分工生产不但可以铸就某一区域、某一产品的品牌价值,而且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企业充分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在竞争与协作中扬长避短、共生共荣。
    2、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大量的企业横向集聚带来的外部经济性和规模经济性,可以大大降低企业进入行业的壁垒障碍程度,增加原材料、资本、技能、劳动力的利用程度。  产业集群使得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都变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各个环节的生产与经营都根据效率与经济原则进行广泛的分工与协作,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了内部管理关系,使产品的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同时,同行的企业利用地理的接近性,通过合资合作、建立联盟等方式共同进行购销等活动,如建立共同的采购中心,大批量地购买原材料等,不仅使原材料成本降低,也使运输成本、库存成本大幅下降。此外,集群的“扎堆”效应,使得专业化信息的获得大大便捷,产品的信息成本大大降低。
    3、有利于技术创新。产业集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受规模、资金等因素影响,单个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但当它们进行有机的集聚时,会产生邻近效应和社会化效应,有利于技术的创新:相似的先验知识和长期形成的信誉与承诺提高了核心能力的开放性;相似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提高企业之间相互学习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加强了核心能力的传播与共享。
    4、有利于降低企业风险。中小企业往往缺乏新产品开发必须的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生产和资金规模难以承担开发新产品带来的风险,特别是开发的新产品一旦没有得到市场的如期认可,企业就会面临破产的威胁。当中小企业进行集群生产和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合作后,由于可以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开发、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由于可以相互学习和模仿,特别是开发目标的细化和开发投入的降低,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大大降低。
    5、能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集群内上游企业之间、下游企业之间、上游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进行细致而紧密的分工与合作,这种互动极有利于产品的创新与产业的升级,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又正是保持集群长期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世界范围内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也充分展示了产业集群对提高产业素质、提升城市和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巨大作用。基于集群固有的优势和作用,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产业集群很自然地成为了很多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亮点。
    6、有利于形成产业吸引优势和区位品牌优势。产业集群内企业容易进行交流与合作,技术标准容易在集群内得到认同;随着集群的扩大,集群内技术标准有望成为整个行业的标准,从而形成正向的循环累积效应,并最终形成产业吸引力。利用群体整体效应,容易在较低的广告成本下形成“区位品牌”,从而使每个企业都受益。
    集群战略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中,无论是高科技产业集群,还是传统产业集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高科技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公路、德州的奥斯汀;印度的班加罗尔地区;以色列的特拉维夫;英国的剑桥工业园;法国的索非亚等。(2)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艾米利亚——罗马格纳地区、中国浙江嵊州的领带、诸暨市大唐镇的袜业、海宁的皮装、柳市的低压电器等。(3)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如同本的大田、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等。
    目前国际上常见的做法是,国家或地方为了促进集群的发展,通常在一个或几个集群形成之后,对集群采取一系列推动、治理和创新政策。实践证明,政府在集群创导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虽然产业集群大都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但是,在引导产业集群合理有序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良好外部环境以及防止产业集群退化甚至走向衰退等方面,政府政策的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各级地方政府,对产业集群的这种“干预”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而不能去市场机制而代之,这样只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济发展的经验的基础上,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促进产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方面。
    二、我省产业集群的特点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我省约有产业集群(企业集群)126个,其中超过10亿元的集群有23个。(集群中的企业约1.9万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12个,超亿元的有142个,超5亿元的有66个。)年营业收入1348.48亿元,利润总额99.38亿元,上缴税金57.09亿元;集群平均年销售收入为9亿元。
    (一)我省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l、龙头带动型。主要是由产业集群中的核心大企业、大集团和众多的配套件、零配件企业组成的集群。比如合肥、芜湖市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家电产业集群。目前,以奇瑞汽车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企业数量已超过380家,2005年实现产值126.5亿元,销售收入127.8亿元,占芜湖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的23.6%和24.6%,上缴税收总额达2.04亿元,比上年净增14.2%,成为芜湖市发展速度最快,对经济推动最大的支柱产业。
    2、资源开发型。如铜陵市是电解铜的冶炼生产基地,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产品由原料生产到铜产品加工,一条生产链已经初步建立,形成了采、选、炼、加工的生产体系,初步形成铜加工企业集聚:以铜水暖管材、装饰铜管、铜及铜合金的五金制品、铜工艺品、铜锁、铜链、铜螺丝和其他压延产品相继出现,形成了由200多个品种组成的产业链。目前,规模较大的是以铜陵有色、铜峰电子、安徽楚江集团等企业为骨干的铜基材料生产的产业集群。
     3、贸易市场带动型。典型的是毫州市的中药产业集群。由于本地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和发达的贸易市场而带动了中药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逐步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运输和配套服务的产业集群。毫州市的中药材加工贸易已有千年的历史,拥有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国中药材交易中心,面积3.2万平方米,R上市品种2600多种,同客流量3万人次。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近100万亩,年产中药材20多万吨。从事中药材生产、加工、营销的人员近100万人,年营销额120多亿元。在毫州市谯城区,已经形成了以华佗国药、九方制药、济人药业和中药材专业市场等为主的现代中药加工贸易产业集群。
    4、园区集中型。由政府划定一走的区域,建设厂房和配套设施,提供服务机构,把相关产业的企业集中到一块而形成了产业集群。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目前,亚洲最大的电冰箱生产基地长虹美菱高新产业园在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动工建设。该园建成后,将通过资源整合,把美菱股份有限公司现有的四个生产基地集中到一起,生产家用冰箱、深冷冰箱、商业展示柜、卫生医疗专业冷柜等产品,形成年产400万台电冰箱的生产基地(单体、单班产能位居亚洲第一)。至此,海尔、美的、华凌、美菱、长虹五大家电品牌的8家家电企业将齐聚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届时,合肥将拥有全国第三大家电产业集群。
    5、科技驱动型。主要是在科研成果和高新技术的带动下,在某个产业或产品上依托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发展而形成的产业集群。比如合肥地区以高科技产品生产而形成的企业群体。依托省城的众多的大学、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合肥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和现代农业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合肥高新区内,就有高新技术企业224家,占该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77%;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289亿元,占该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59.2%;实现技工贸收入280亿元,占该市高新技术产业技工贸总收入60.5%;出口创汇2.1亿美元。
6、招商引资型。由招商引资的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到我省落户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如郎溪县的富锦箱包城,当地的招商引资使生产箱包产品的龙头企业落户郎溪县,并且带动了一批制作箱包的零部件、原材料等相关企业落户郎溪,形成了由3户主导产品企业、10多户配套产品企业组成的箱包产品生产的产业集群。在合肥,以海尔、华凌、美菱、美的、长虹电器为代表的家电电子产业集群成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这些企业大多是由外地引进的。仅海尔工业园就先后吸引了海尔特钢、海景包装、海毅注塑等12家配套企业,使海尔工业园的产值由建厂初期的3亿元,猛增到2005年的78.2亿元。   
7、营销主导型。由当地一批销售人员队伍,在跑营销的过程中掌握了市场、积累了资金,然后丌始兴办生产企业,以贸易、营销带动生产而逐步形成的产业集群。典型的是无为县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高沟工业园内有电缆企业318户,从业人员1.2万人。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52亿元,入库税金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9%。高沟镇的电缆产业集群的产生,主要依靠一支活跃的销售员队伍。早在70年代末,高沟人为江、浙、沪的电线电缆销售跑遍全国各地,最多时有5000多人。就是这批销售人员回乡创办了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以贸易、营销带动生产逐步发展形成电线电缆产业集团。 
    8、历史产业升级型。一些历史上的传统产品之乡,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使产品升级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如当涂县博望镇机械制造产业集群。该镇有工业企业400多户,年产值超过20亿元,被称为中国机械制造第一镇。远在明朝,博望镇即开始生产剪刀、菜刀。到本世纪70年代以后,发展了以剪板机刀片和锻压模具等系列产品,逐步由刀具制造业发展出机械、机床、西厨设备等多门类的工业生产体系。
    9、农副产品加工型。利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进行深加工而形成的产业集群。如毫州的牛羊肉加工业集群,以当地的肉食加工企业为龙头,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形成集团规模化经营的群体。如阜阳临泉县的脱水蔬菜产业集群,有1700多户企业,从业人员3.5万人,成为县里的支柱产业。我省规模较大的有蚌埠丰原集团、阜阳金牛实业、福润肉类加工等企业为骨干的农副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
    (二)我省产业集群的主要特点
    1、出现了块状经济发展的现象。目前,我省块状经济己初具规模,一批板块如电线电缆、电子、汽车配件等年产值上百亿,机械、金属加工、服装、纺织、印刷、包装、药材、食品等板块也都形成数十亿元的规模。块状经济带动了资本、劳动、技术、信息品牌的高度聚集,已成为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无为、天长、桐城、当涂等地的产业集群分别荣获“电缆之乡”、“电子之乡”、“塑料包装之乡”、“刃具之乡”等体现块状特色经济的称号,形成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亮点,促进了当地经济建设的步伐。
    2、高新技术产业出现了集聚现象。比如,在空间集聚上,合肥市已初步形成了“一带、三区、多园”的高新技术产业空间布局。“一带”指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带,即从科学岛、合肥高新区沿黄山路和金寨路到合肥经济开发区这一条高新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带状地区。在该带状地区集中了合肥市90%的高校、科研院所,80%的高新技术企业和该市85%的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三区”就是合肥国家高新区、合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建设示范区即中国(合肥)科学城。“多园”是指在上述范围内的合肥软件园、生物医药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专业园区。在合肥的高新技术产业中,从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以及微电子、纳米新材料等开发生产业务的企业成长迅速。科大讯飞是目前我国语音产业惟一的“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和“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并正在牵头制定中文语音技术标准,其自主研发的智能语音技术已经大规模推广应用到信息服务、电子政务、汽车、手机等领域,占领了中文语音应用市场80%的份额。安科生物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重点火炬计划及省级科技攻关、重大科技专项10余项。安徽三联集团开发的道路交通事故防治技术等产品,在道路事故预防、汽车驾驶、公共安全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有可能引起我国事故预防产业的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一批大企业起到了龙头带动作用。我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大企业发展,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进行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促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行业集中,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雁群效应”。在奇瑞、江汽、合肥昌河、华菱等骨干企业加速成长的带动下,“十五”期间,安徽汽车生产能力由20万辆增加到65万辆,汽车产销量由10.7万辆增加到40.5万辆,年均增长30.18%,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销量排名由第8位前进到第6位,市场占有率从5.12%增长到7.03%。其中,江汽集团和奇瑞公司的销售收入占安徽全省汽车工业的六成以上,成为带动全省汽车工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在整车企业发展的带动下,“十五”期间,安徽汽车零部件年均增幅达30%,销售收入由不足30亿元增至120亿元,涌现出安庆活塞环、蚌埠旋装滤清器、黄山组合开关、宁国中鼎橡胶密封件、芜湖仪表、涡阳制动器、合肥佳通轮胎、江南铰链组件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和品牌,有的还进入了世界汽车工业全球供应体系。汽车零部件产业围绕骨干企业向合肥、芜湖等地加快集聚,仅芜湖市“十五”期间就吸引了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210家,总投资达50亿元。以江淮汽车为龙头的配套企业在肥西桃花工业园就达70多家。安徽汽车工业已经呈现出集群化加速发展的格局。
    4、集群的产业链逐步延伸。经过几年的打造,我省产业集群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协作逐步细化,使原来的一些生产环节逐渐分离成为独立的生产企业,形成了新的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分工的协作体系,产业链逐步延伸。如毫州药材,从种植-收购-加工-成品到市场;芜湖汽车配件,从原料-加工-成品-组装-到市场,都自成体系,延长了产业链。同时,一些龙头企业通过实施贴牌生产、委托加工、特许加盟、品牌一体化的经营策略,聚集了一大批协作企业。
    5、集群化带动了贸易市场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的生产发展促进了专业化市场的形成。近年来,我省秦楠电子市场、亳州药材市场、芜湖汽车市场、黄山茶叶市场、铜陵铜材市场、建材市场和粮食市场等辐射面逐步扩大,较好地发挥了区域性、全国性专业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商品贸易与集群生产的相互促进作用日趋显现,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中,带动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
    6、一些集群具有了配套服务功能。如毫州金刚石产业集群,具有了创业辅导、人才服务、法律咨询、市场开拓、信息服务等配套服务体系。桐城新渡包装材料产业集群中配备了会计事务所、法律事务所、包装协会、企业工会等机构,人流物流中心达38个,辅助关联企业达150家。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等中心城市信息化工程逐步建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已初见成效。合肥市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工程研究中心12家,企业技术中心40家,企业博士后流动站13家。一些行业技术发展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进行集中研发,促进了我省产业和企业升级。近年来,我省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组建同业公会、行业协会和商会,政府.社会一市场“三层联动”体系初步形成。
    (三)产业集群发挥的积极作用
    1、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如桐城新渡的印刷技术,由单色印刷发展到四色、六色、八色、十二色印刷;软包装产品由塑料薄膜、塑料袋发展到高水平的复合袋、真空镀膜、蒸煮复合袋;酒类包装产品由热缩胶套发展到精制、高档的防伪塑料、金属制盖、铝绍金属头标、印铁包装等。产业集群的形成,使一些企业的市场功能重新定位,部分规模企业为了专注市场和技术开发,逐步把一些生产工序实行外包,将一些质量和资信好的企业纳入旗下,不断地分割、剥离部分功能,一些如包装、印刷、运输、中介等服务机构发展起来,集群形成成品生产、中间品生产和服务企业三个层次的分工协作体系。形成龙头企业为主导,以产业链为基础,大量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分工协作体系,加快了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2、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富裕了当地人民群众。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我省许多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产业集群发展快的地方,区域经济就更快地发展壮大,而经济发展快的地区,也都是产业集群发挥作用较大的地区。这在一些县域表现得更为突出。我省9个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县(市),除风台县以外,都是产业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如无为县高沟镇,上缴的税收占全县的一半。如天长市秦栏镇,2004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2亿元,其中工业就有19.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00元,农民人均收入4680元。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经济发展前列的芜湖、马鞍山、铜陵、合肥等地,都已形成了块状的产业集群带,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正围绕关联产业进行着专业化分工、协作和生产,推动了地区经济加快发展。
    3、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促进了社会就业和“三农”问题的解决。如天长秦栏镇依托产业集群的发展,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在2000年该镇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到2005年,随着工业的发展,建成区面积已经达到5.4平方公里。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很多居民在办企业、当老板的前店后厂模式下,不仅通过创业实现了就业、致富,还为本地居民和大量外来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秦栏镇的企业集聚率达90%以上,城镇化率达50%以上,吸收了当地1.7万富余劳动力和外地的1.2万人就业。
    4、为全民创业提供了良好条件。产业集群的发展,降低了创业者的技术门槛和创业风险,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有利于小企业的二次创业。集群中的大量中小企业各自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环节,并通过市场的无形之手结合在一起,形成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增强激励、构建营销网络等方面的良好环境,弥补了小企业的不足,形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有利于小企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如秦栏镇,由过去每个月产生3户企业,到2005年每月产牛10户企业。在这个镇,投资5000元即可以办一个家庭遥控器组装厂。目前,全镇每8户农民中就有一个小老板。
    5、有利于我省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全球国际贸易规模日益扩大,世界经济集团化、区域化、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单体企业难以应对集团化、区域化集群企业的竞争。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加了产品出口,提高了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如我省的奇瑞汽车集群,具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一匹黑马。2001年起,奇瑞的出口量增长较快。今年1-6月,奇瑞汽车累计出口1.35万辆,占全国轿车出口的67.7%。安徽汽车整车出口也由2000年的607辆、516万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2.5万辆、1.4亿美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整车出口基地。
    6、延伸了产业链,衍生了新的产业。产业集群发展和城镇化发展互动,还加快了产业集聚地区的现代流通、交通运输、电信服务、旅游餐饮、房地产业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生产型服务业的延伸拓展,产业集聚明显地催生出劳动力集聚、服务集聚和消费集聚的共生效应。芜湖市仅汽车配件、纺织服装、模具、船舶制造四大产业集群就聚集了几十万人,服务业产值占本地的比重也有了很大提高。
    7、改善了招商引资的环境。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日益活跃,跨国资本在全球搜索最有利的投资场所。由于产业集群独特的竞争优势,国际投资的区位正向有产业集群基础的地方转移。产业集群已成为吸引外资的温床,吸引投资的有利环境。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为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承接沿海地区梯度转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我省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全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我省产业集群还处在企业集聚的初级阶段,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集群数量少、规模小、层次低,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浙江省拥有产值超亿元的集群519个,年产值达到6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同时,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不够细致紧密,社会化服务程度低,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强。
    1、自主创新能力较差。我省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存在“一流设备、二流工艺、三流产品”的现象,个体、家庭企业小生产管理方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专业化程度较低,技术熟练工人缺乏,技术水平水平不高,缺乏公益性产品开发服务、技术创新服务以及其它配套服务。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弱导致群体处于产业链的低端无法尽快升级。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我省虽然初步形成了一批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但从总体上看,有一些群体中的龙头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有限,对群体的带动力较弱;产业关联程度较低,配套能力不足,龙头企业与其他中小企业协作关系不紧密,存在企业“孤军作战’’现象。有的龙头企业的配套件、零配件主要在外地外省、外地,影响龙头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竞争能力提高。
    3、产业集群内的分工协作关系不紧密。我省块状经济群体大多是由“小而全”的企业构成,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与配合,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平衡。在一些群体内,内部竞争多,相互联系配合少,这些群体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的有机联系,就出现了企业外迁的现象。
    4、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互动作用不明显。目前我省缺乏全国性或区域性专业市场,现有的专业市场以经营外地产品居多。不少产品名声在外,但专业市场的建设却相对滞后,即使已经建立的专业市场,也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5、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不优越。首先是产业集群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产业分布面广、线长,规模效应差,缺乏对产业集群上、中、下游产品和水、电、气等公用辅助设施的统一规划布局;缺乏对产业集群的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政策扶持、服务支撑体系的有效规划。其次是产业集群发展受到资源的制约。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特别是用地、用电、用水、用工和资本等要素供给不足,使产业集群的外部约束日益严峻。最突出的是资金的制约,企业融资难,个体企业发展慢,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投入不足制约了整个产业集群的发展。再是产业集群发展的技术、人才、信息等服务支撑体系相对滞后,公共资源难于共享。同时服务产业集群的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尚未形成,难以协调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联系。
    三、加快企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措施
    加快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要充分发挥我省区位、地理、资源、人文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产业为纽带,以开发产业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出具有安徽特色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和社会服务网络,提升我省工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一)高起点做好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一是要明确发展产业集群的目标。到2010年,要培育形成10个左右销售产值400亿元以上并能够参与国际分工的产业集群;20个左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销售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争取有条件的县(市、区)都培育1—3个各具特色、不同规模、对地方经济具有带动作用的产业集群。二是要加强产业集聚。对相互关联的产业和企业进行空间布局调整,促使其相对集中于工业园区、若干乡镇、沿路沿线等地分布,并建设好交通、电力、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创造生产要素聚集的条件。三是要进行产业整合。通过整合形成产业链结和产业配套,使产业集群形成生产配套体系、研发培训体系、生产贸易体系、生产服务和公共产品服务等较为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四是要促进产业升级。有条件的产业集群要通过创立地区名牌、研制高端系列产品、研发机构、开发电子商务等途径,健全产业结构调整、新产品开发、技术升级的发展平台,促进产业由低端向高端不断升级。五是要整合区域经济资源。要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以区域中心城镇为依托,结合本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整合区域经济资源,调整经济发展的布局,发挥产业比较优势,培育和壮大产业集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二)依托本地的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我省各市都有一批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以这些优势产业和企业为龙头,加强协作、配套生产,发展形成一大批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比如,安徽在中部地区率先崛起的切入点,是依托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而打造的一批大产业集群,以此形成安徽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一是打造一批“煤炭-电力-化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沿淮淮北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打造华东地区最大的“煤炭-电力-化工”产业集群。从淮南到淮北沿线布局煤电、煤化一体化项目,建设煤炭坑口电站,开发煤化工下游系列产品,不断延伸煤炭产业链,推进合成氨、甲醇、煤炭气液化、煤层气、精细化工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二是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充分发挥我省原材料产业优势,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加强新型材料的开发利用,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集群:如以马钢、芜湖新兴铸管等企业为代表的黑色冶金产业集群;以铜陵有色、铜峰电子、安徽楚江等企业为骨干的铜基产业集群;以海螺集团为代表的新型水泥、塑钢型材产业集群;以宁国耐磨材料总厂、安徽鑫科材料公司、玉龙金属集团等企业为龙头的稀土应用材料产业集群等。三是打造居全国前列的汽车、家电等产业集群。立足安徽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和发展势头,继续提升汽车产业在全国的位置,打造出居全国前列的汽车产业集群。围绕奇瑞、江汽、星马等骨干企业,形成完整的商用车、乘用车、改造车三大产品系列。依托汽车工业产业链优势,改造、整合、提升、发展安徽的传统机械电子工业,使之形成汽车产业的零部件配套工业体系,提高我省汽车工业的省内零部件配套率。四是打造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利用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多样,重要农牧渔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原料、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一体化。依托蚌埠丰原集团、阜阳金牛实业和福润肉类加工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知名品牌的农副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和带动“遍地开花”的农副产品加工中小企业,打造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
    (三)充分利用本省的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一是要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非均衡发展”的原则,重点发展具有区域优势和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形成市场优势。以现有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延伸产业链,集聚相关的专业化企业,形成围绕核心产业配套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提高集群的开放性,引入具有研发和市场优势的外资项目,为与其产生分工协作关系的本地企业做好牵线搭桥工作。二是要不断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网络。要积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通过专项拨款、政策性贷款、研发经费补贴以及税收优惠、政府采购、项目担保等方式,对集群内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立健全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完善政府主导的政策性担保机构,鼓励发展企业联合担保组织,建立再担保机制,为高新技术企业融资提供全面的服务。健全风险投资机制,营造有利于风险资本形成的政策环境和法律环境,拓宽风险资金的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风险投资促进企业衍生和加快发展的功能。三是要完善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体系,不断提高集群集成创新和自主创新的能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建立联合开发体系。鼓励集群内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方面展开合作,提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加快集群内部的创新平台建设,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整合现有科研资源,鼓励企业、行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研发中心进入,提高集群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完善“官、资、产、学、研”良性互动机制,从改革科技投入体制和利益分配制度入手,将绝大多数科研院所推向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科技创新的促进功能。扶持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四是要拓宽高新技术人才引进渠道。进一步创造条件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来合肥发展,尤其要引进学术、学科带头人及科技管理人才。要建立更为方便的人才引进机制以及相关的户籍管理制度,以事业发展和宽松自由环境留住所需要的人才。
    (四)发展块状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省的无为、天长、宁国、桐城、当涂、霍山、繁昌等地的块状经济,正面临产业升级的机遇和挑战,急需解决群体内存在的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品牌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我省的块状经济大多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和产业链的低端,不及时升级可能就意味着衰退与消亡。一是政府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和服务。遵循产业集群的内在发展规律,消除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大公共要素投入,打造公共服务平台,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要培育龙头企业,引导集群产业结构升级。在集群中选择规模较大、管理较好、经营者素质较高的企业进行重点培养,促使其在集群中发挥核心带动作用。政府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联合、兼并等方式迅速增强自身实力。同时,通过政策、资金等措施,引导集群加大营销和研发的投入,引导产业链通过营销渠道的拓展而延伸,不断由低端向高端发展。三是理顺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健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市场调节机制,完善相关的商务流通配套设施,实现“小企业、大合作”的集群发展局面。四是打造集聚平台,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引导和推动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建立,以充分地发挥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企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保证行业公正等方面独有的作用。同时,加快发展技术咨询、创新研发、市场调查、会计、法律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要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省、市、县都要集中财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皖发(2003)13号)要求,省财政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产业集群的发展。一是要营造区域品牌,引导产业集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技术含量与附加值高、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企业。加大对名牌企业、名牌产品的培育和推介力度,促进品牌升级晋档。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打造区域品牌,实现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区域品牌的有机整合与互动发展。精心造就一批产业名市、名县、名区、名镇和名村。二是要加快专业化商品市场的建设。学习借鉴浙江专业市场的经验、打造市场型产业集聚。引导和鼓励多元化投资,加快省重点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建设一批以产业为依托的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市场的展示、销售、配货和物流等服务功能,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品市场中心。以政府引导、中介促进、企业自主结盟为原则,推动企业建立营销联盟,共享营销资源。加强有关产业集群的市场建设,通过在产业集群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实现以商贸促生产、生产又促进商贸的良性循环。三是要提升工业园区,发展特色产业园区。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的原则,整合、优化、提升现有的各类经济开发区、工业园等园区,做好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依托现有的工业园区,对有条件形成产业集群的区域,发展建设成为专业化的特色工业园区。完善工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机构,优化企业之间生产协作流程,使之成为产业集聚的有效载体。四是发挥招商引资的带动作用。要采取行政推动和利益推动相结合的多种方法,改进招商引资方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工作积极性,开展产业链招商。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我省。采用股权并购等多种方式吸引国内外著名企业,把一些技术水平高、增值含量大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带动本土相关配套企业发展,形成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集群。加强与江浙沪等发达地区的协作,利用本地的土地、能源等资源优势,引进发达地区产业集群的配套产业集群和姐妹产业集群。
    (六)落实产业集群发展的保障措施。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形成政府合力。建立省级联席会议制度,打破区域、部门、行业的界限,加强沟通与协调,集聚各部门的资源、力量来促进我省产业集群的发展。各级政府要研究制定鼓励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领导干部和各个相关职能部门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大对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力度,协调解决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二是要加快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整合区域金融资源,畅通各种融资渠道。建立银企会商制度,鼓励商业银行创新培育产业集群的信贷品种和服务手段。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落实国家对担保公司的优惠政策。推动建立银行与担保机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协作关系。积极运用银团贷款、融资租赁、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多种业务方式,支持产业集群的项目建设。三是要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体系。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采取短期培训与长期学习等多种方式,积极发展适应产业集群需要的高等技术教育,培育高素质的企业家团队,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和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员队伍。按照市场的需求,加强和完善适应产业集群发展需要的高等、中等职业教育、技术培训基地的建设,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更多的技术工人。同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流动、评价、选拔和激励机制,保障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需求和使用。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