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材料标准满足于印刷产品标准
印刷企业对于烟厂而言,是它们的上游;而对于材料供应商而言,印刷企业是下游。由此可知,要想满足印刷企业的下游 - 烟厂的要求,就必须严格控制印刷企业的上游 -材料供应商的供货标准。所以在制定材料标准时,亦应满足这一条件,即材料标准满足于印刷产品标准,否则,整个生产环节就无法开展。
五、生产标准应严于出货标准
生产的最根本性要求是最大限度地接近标准样,它是不能同出货时采取同一标准的,生产产品的波动幅度过大,即使是满足于出货标准即顾客接受标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这主要会增加后道整理工序人员的劳动难度,比如烟厂规定允许色差为3,但一般来讲,烟厂都会要求一箱烟特别是一条烟中必须是基本一致(△ E ≤ 1.5)的,那么印刷厂的整理工序就要对这批色差为3的产品进行分色分装。如果生产时规定的标准是允许色差△ E≤1.5,后道整理工序就不必进行分色了。另外,这也增加了因缺陷程度超过出货标准的报废量,因为波动越大,说明质量越不稳定。
六、质量标准的动态特性
因为顾客的要求是不断提高的,特别是一个产品由不成熟到成熟,顾客对该产品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因此质量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从而质量标准的制定也应随着这种提高而变动,应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完善的制定过程。
七、质量标准的表述
在质量标准的表述上务求清晰完整。首先要指出产品的各个质量控制点,这一控制点可以按工序来设置,也可以按照产品的结构特点来设置。其次是产品的标准值,有些标准值是可以量化的,有些则不能。譬如,规定压痕挺度标准70±5,“70”就是量化的标准值;如规定套印的标准是≤“0.2”mm,标准样张”是不可量化的标准值。哪些标准适于量化,哪些标准不适于量化,应根据是否适宜于操作来定。再次就是允差范围,前面提到的“±5”、≤“0.2”mm这是允差范围。
质量标准制定以后,就要执行。执行标准最完美的境界就是标准的唯一性,即所有执行标准的人员对标准的把握都是一致的,遇到分歧只有标准是第一位的。然而,由于印刷品的标准有很多只能靠文字表述不能具体量化,因而对标准的感官理解,就会受人的理解力和情绪的影响,同时又因为时间的不同也可能在对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上出现差异。比如说印刷品要求“文字印刷清晰完整”,什么样的才叫“清晰”,什么样的才叫“完整”,各人有各人的看法,有的人认为能认得出来就叫“清晰完整”,有的人认为没有任何脏点毛刺才叫“清晰完整”。这样的事例对于印刷品来说可谓多如牛毛。因此,标准制定了不会运用,标准便成了一纸空文。
那么怎样使这种“纸上谈兵”付诸于实践呢?
1、 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相结合。
前面我们也提到,标准有些可以量化,有些是不可以量化的;另外,对标准的理解总有些不同。因此我们在形成文字标准的同时,也必须辅以实物标准实物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标准样张,这一标准是用来指导生产的;另一类是偏差样张,这一标准是用来指导检验及控制的,也可作为培训的良好教材。
2、 不断反复的质量标准培训。
标准制定后还必须经常性地进行标准培训,加深人员对标准的认识。应该说,最终标准达到唯一性是一个漫长而反复培训的过程。培训过程中,应以文字标准与实物标准相配套讲解的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使培训内容更直观。
3、 经常的实物样品考核。
培训之后需要用考核来验证培训的效果。实物样品考核既摒弃了文字标准考核的枯燥无味,又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因此,经常性的实物样品考核能更好地考验员工对标准的把握和理解程度。那么实物样品考核怎样进行呢?首先平常应多收集一些样品,包括标准范围内的样品和标准范围外的样品;考核时,将5张不符合标准的样品混入500张合格品中要求员工从中挑选出该5张样品,或者将5张符合标准的样品混入500张不合格品中,也要求员工从中挑选出该5张样品。这样的活动即是一次考核,也是一次再培训,既验证了员工把握标准的水平,也加深了员工对标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以上持之以恒的努力,相信在烟包印刷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质量标准并不是难事。只有标准健全了,整个生产运作过程才有凭有据,才能谈下一步的质量管理工作。同时,也只有制定了合理的标准,才能有效地降低顾客投诉的风险,降低企业内部的缺陷成本。
信息来源:pack.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