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世界塑料循环经济发展最成功国家之一(4)。1991年德国颁布的《包装条例》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生产者和销售者有收集、再生利用和处置包装废物的义务,它反映了生产者和销售者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负责的原则。所以,《包装条例》已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规定生产者负责处理包装废物的法律。在此基础上,1994年德国又通过了《循环经济法》,《废物避免、回收利用及环境相容的处置法》。这些法案明确规定生产者要减少包装废弃物产生量与开展回收利用,并进一步扩展了生产者责任制。早期,Duales回收机构包装废弃物的分类处理技术是极为复杂的,因此后期的工作目标始终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1999年,分类处理厂所进行的技术革新标志着回收技术新时代的开始。在汉诺威市,Duales回收机构建立了第一家轻质包装全自动分类处理厂,这是将分类处理新技术用于工业化规模生产的具体实践。在特里尔市, Duales回收机构支持私人或地方政府参与改造现有分类处理厂,是另一个典范,该工厂被认为是分类处理塑料轻质包装最现代化的工厂之一。它的特点是将轻质包装干式机械分类技术与塑料分离新模式结合起来,在近红外高科技的支持下,塑料废弃物被自动分成四个品种(PE、PP、PET、PS),纯度超过92%。由于分类新技术在德国的广泛应用,包装废弃物分类处理成本降低了50%,同时回收料品质的提高将诱发回收塑料更广泛的应用,这也是培育再生原材料市场所必需的先决条件(4)。
美国一是世界塑料生产第一大国(5),每年产生的塑料废弃物居世界首位。2000年美国生产塑料3500余万吨,塑料废弃物超过1700吨(约占塑料年产量的48%,相当于1.5亿吨钢的体积)。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塑料废弃物回收率为9%。2000年塑料废弃物回收率达到45%;燃烧塑料废弃物回收能源率由20世纪80年代的3%增至18%;掩埋处理率从96%下降到37%(4)。
6、 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迟缓(4)
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迟缓。废品回收是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生产和消费规模大幅度地提高,但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并未得到相应的发展,在某些方面甚至出现了萎缩。城市生活垃圾中,除金属得到了利用外,大量的废塑料、废纸、废玻璃、电池等基本无人问津。废品回收业不断萎缩,据北京市调查,1965年二环路内的国有收购点有2000多个,到1997年,国有、集体和个体收购点总共只有16个。从环保产业的规模也可以看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2001年12月26日,国家环保总局公布了第三次全国环保产业普查结果。2000年我国环保相关产业从业单位为18144个,从业人员为317.6万人,年收入总额1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100%、218%和268%。但是,和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环保产业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在世界6000亿美元的环保产业市场中,日本占了3862亿美元,美国占了近1000亿美元,我国只有200亿美元。因此,循环经济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是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
目前,中国塑料制品生产总量已高达2500万吨,当年产生的废塑料约为750万吨,其中回收利用仅占5%,与发达国家比较,塑料废弃物的资源化率极低。通过焚烧回收热能,对能源紧缺而且综合利用水平较低的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通过燃烧从废塑料废物中回收热量的工作进展缓慢,没有形成工业体系,相关技术还有待于开发。
7、 问题、目标、建议和几个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我国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相应的法律、法规缺乏或操作性不强。在传统的生产、消费模式下,资源的循环利用未得到足够重视。目前、我国塑料废弃物治理,填埋占93℅、焚烧占2℅、回收利用率仅占5%,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塑料废弃物资源化率极低。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纲要,对再生资源领域里废塑料部分规划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再生利用废塑料293万吨,再生利用率达到50%;研究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提出现行废塑料再生工艺的改进方法,在解决预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研究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废塑料再生技术,以提高产品性能和质量。为了更快实现以上战略目标,我们建议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技术水平;还要增加循环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同时,要加强循环经济发展的宣传(4,6-8)。总之,循环经济是今后塑料包装材料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现从发展趋势看来,有如下几个今后值得研究的课题:
7.1 重点进行长三角地区循环经济型塑料包装发展相应的对策、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订和实施办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