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在问题及对策
1、重复引进、重复建设产品雷同
塑料包装材料当前面临许多困难和矛盾,最突出的是重复引进、重复建设,产品雷同。以双向拉伸薄膜为例,BOPP重复引进最为严重,BOPP从上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全国16省市31个企业共引进BOPP薄膜生产线37条,年生产能力共计为12.7万吨,改变了国内空白的面貌,单线生产能力3000~6000吨,线速度150~200m/分、宽4.2m,为塑料包装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使塑料包装材料的生产从1980年19.1万吨,到1990年增加到107万吨,用十年时间增长了五倍,从1991年~1999年底引进BOPP生产线共33条,单线能力6000~10000吨、宽幅6m以上、线速度在250m/分以上,这样到1999年底已有生产企业46家,共引进生产线70条,生产能力为40万吨,产量为30万吨。从2000年到2002年,三年的时间里这种过热现象没有下降,形成新一轮引进达到新高潮,这三年里共引进生产线20条,已签约的,在2003~2004年到货的有20条,使生产能力猛增至70万吨,2002年实际产量为50万吨,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BOPP能力将超过100万吨。这一阶段发展的特点是:在“十五”发展的新形势下,结合国际上BOPP薄膜的应用正朝着多元化、高质量和非对称复合的方向发展,在大力发挥新型的包装材料的推动下,引进当代的先进技术水平,在线速度水平达350—400m/分,宽幅8.2m,年生产量在2.5—3万吨,有的企业双线引进,一次投产生产能力在6万吨左右。由此可见,重复引进的热潮并没有降温,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
当前,BOPP薄膜的市场供大于求,市场饱和,普通的中低档产品相对过剩,造成市场无序竞争,以压低价格来推销产品,今年上半年更是雪上加霜,销售价格比去年市场平均下降23%,个别降低到成本价以下,仅有8300元/吨,而原料价格为7300元/吨,致使企业效益不佳,甚至出现亏损,无法偿还到期贷款,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然而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某些企业仍然不顾风险在拼命扩大规模,今年盲目引进势头不减,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又分别与德国布鲁克纳与日本三菱公司签订了10条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近20多万吨的BOPP设备(个别企业一口气就签了4条生产线)。到明年,群雄称霸,争抢市场份额,局面火爆。对于如此无序失控的BOPP薄膜竞争必将白热化,受害者肯定是生产厂家,犹如前几年生产冰箱、空调、彩电的家电行业出过的现象一样。这就是重复建设,盲目引进带来的严重后果,值得吸取教训,慎重决策为好。
从上表可以看出,当前企业的出路,除了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外,提高质量,还要努力开发新产品,生产多功能特种膜,如:烟膜、消光膜、珠光膜、镀铝膜、抗菌膜等,要努力开拓出口渠道,将薄膜销往国外。
而110条线全部投产后,设备生产能力将达100万吨。因此,在今后几年,引进设备更应慎之又慎,一套装置投资近1.8亿元,若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将造成更严重的经济损失。多年来,政府有关部门、行业协会、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引导防止过热,但始终未果,这是为什么?我想一个是市场有需要,一个是效益上吸引力。BOPP属于量大面广,有着广泛的市场,食品包装、烟草包装、胶粘带行业、文具类及电容膜等随着市场经济迅速发展,需求量逐年增加,而生产BOPP的原料属于低价位(与尼龙聚酯比较而言),而薄膜的价格是原料的1—2倍,效益颇丰,刺激了BOPP的快速发展。因此尽管行政政策限制进口,仍然不断的引进,变化着花样千方百计的进口,打着新型包装材料、新型透明包装、新型同步拉伸、新型药材包装等五花八门,大摇大摆地进来了。同时,加入WTO后,许多外商、台商看中中国市场,外资独资的建设BOPP厂有十几条线,使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优胜劣汰的市场原则将是对BOPP老企业的新考验。谁也不能搞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只能大浪里淘沙,勇于搏流才能站稳。走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的发展方向,才能使企业与国际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然而求生之道人皆知之,无奈违背了市场经济价值规律,无形之手还是会扼杀部分企业,或者停顿部分生产线,那时几亿乃至十几亿的财富损失将不可避免,势在必然迟早而已!
为此,我们不得不大声呼吁:BOPP生产线重复引进之风应该停止!建议国家有关部门,海关、银行等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防止盲目重复引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