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筒光蚀凹印实用工艺

   2011-05-26 60
  早在1843年,Fox TALBOT就建议将十分精细的织物网屏与照相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来蚀刻凹玻璃的铁滚版,以不同的深度表现凹点的大小,再现连续的阶调范围,但他并没有将想法实现。   在1881年,美国的Frederick Eugene Ives 开发了一种明胶半色调凸版,但稳定性很差,直到1890年,玻璃网屏的出现 ,才使半色调技术真正成为一种实用的行业技术。到十九世纪末,半色调凸版开始流行。   许多国家的大型出版物开始包括带有半色调的国家和线条图形。出版商发现只要出版物上有图案,这种出版物就一定畅销。  随着半色调正版的流行,出现了滚筒凹玻璃。这项技术的出现与两个人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摄影师及玻璃家KARL KLiC 及凹版雕刻师 FAWCETT 。在早期,KARL KliC使用微粒研磨照片凹版技术制作凹版。这种技术是先在版上沉淀一层平坦的沥青微粒,然后将一张曝光的负片碳素纸盖在沥青微粒上,并向蚀刻版材。这样,就可以制成小点随机分布,记录图象的凹版了。   后来,Klic与 FAWCETT联合改进了这一工艺,发明了滚筒式照相凹玻璃版制作工艺。这种工艺与微粒研磨照片凹版技术不同之处,在于使用十分规则的墨槽孔替代随机分布的墨孔。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