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版辊子线质量管理的重点在于规范电雕曲线及其相关数据和严密控制电镀工艺及其质量标准。
1、电雕工艺的规范
电雕层次曲线及其相关数据的制作是凹≈瓢?/b>的核心技术。应该根据不同承印物的印刷适性条件,调整出几套理想的层次曲线(含有灰平衡比例)。从而在电分图文件控制下,将色彩色量与色彩组合的比例正确地转换,忠实地转移到雕刻滚筒上,能将电分图的颜色层次信息转移的越精确越好。有三项关键技术应该做到规范、标准。
(1)试雕值一定要规范
试雕工作至关重要,试雕网点正常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印品质量。因此精心作好试雕工作,制作试雕工艺参数,做到试雕标准化。
①高光试雕值的规范
a、选择和测量试雕网点精确,点型上下左右对称,不能由于镜头调节清晰与模糊不当,选点不精确而造成高光小网点误差。测量网点的正确方式为:测量位置时横向应选倒数第二排,纵向选暗调及高光的2/3处,测量时应为两线的内侧与网墙相应。
b、根据线数、网角调整调整高光网点大小,一般是0号网角比2号网角高光点要大2μ。
c、高光试雕值应为暗调试雕值的1/4(理论值),雕刻出来的版滚筒图文层次表现较好。
②暗调试雕值的规范
a、认真的在网点网点测量仪器中观察暗调网点的网形是否符合标准,必须按预先规定值试雕。
b、网墙要整齐光洁,宽度均匀。一般网墙为暗调网点宽度的10%。
③高光试雕网点的标准
a、试雕网点的实地密度要实在,要均匀饱满。
b、沟带要均匀,点与点之间的间隙要达到最佳,要有一定的平滑感。
(2)电雕层次曲线的规范
调整一套或几套较成熟的,理想的电雕层次曲线,使他符合各种客户的印刷适性条件,是制版公司的必备条件。
①基础数据的确定
调整层次曲线之前,首先要对网线、网角、网穴宽度、通沟、雕针角度、网点面积等基础数据进行确定,这是保证电雕层次曲线忠实转移
的先决条件。
a、规定网线数
雕刻网线数决定了印刷品所表现的图象层次丰富程度,网线数越高,印品图象越精细,但是,暗、中调层次容易并级。反之,雕刻线数低时,印品图象的中调层次容易拉开,暗调层次不容易并级,但是表现的细微层次不够丰富,且网穴粗而疏,版辊及印张图文边缘有锯齿。应该根据产品特点择优选择网线数,一般包装产品规范为C、M、Y70线/cm, K为90~100线/cm。
b、规范网穴角度
电子雕刻法形成的凹版网穴是由雕刻针形状频率和滚筒转速来确定的,形状分为三种:方形网穴,也称为标准型网穴,网穴角度为45°;菱形网穴,也称为延伸型网穴,网穴角度为60°;扁菱形网穴,也称为扁平型网穴,网穴角度为30°。在实际生产的雕刻中,网穴的排列可以在30°~60°的范围内变化,常用的网穴角度规范如下表所示:
c、规范雕刻针的角度
雕刻针角度的大小,直接控制网穴反锥形角度和深度的变化,在相同的线数条件下雕刻网穴,其雕刻针的角度越大,反锥行的角度也就越大,则网穴越浅。反之,角度越小,反锥形角度也就越小,则网穴越深。具体应该根据产品特点而定。
目前大多数制版公司做印版,常用120°或130°雕刻针,而做表印版及印布、烟版等常用110°或100°雕刻针。
②层次曲线的制订
通过随机曲线或参照同行业曲线的基础上,根据本公司打样或印刷适性条件,经过多次实验,制订出本公司的几套电雕层次曲线,以适应不同客户的要求。比如:
a、里印版层次曲线,适合里印油墨印刷工艺。
b、表印版层次曲线,适合表印油墨印刷工艺。
C、红版与青版互换层次曲线,用最漂亮的网角放在图象的主色调版上。
d、专用的层次曲线,满足大客户,长期合作的印刷适性条件的需要。
e、各种烟包等纸包装的印版的层次曲线。
f、各种特种版的层次曲线。
2、金加工的工艺规范
凹印制版的金加工精度一定要高,要做到版辊同心度正,动平衡不跳动,光滑度好。
①金加工方法的选择:
目前的金加工有两种常用的方法,无缝铜管直接加工成套筒形滚筒和厚铜板卷板成型法。
a、无缝铜管直接加工成套筒形滚筒,这是目前制作常用的方法,其加工工序少,但是直径规格受到限制,而且滚筒内径加工尺寸一定要能与印刷机上的印版滚筒轴互相匹配。
b、厚铜板卷板成型法,采用厚度在10mm以上的铜板,剪切之后用卷版机卷压成筒状,然后再焊接、车光、磨平、抛光。这种滚筒加工复杂,尤其是动平衡和同心度较难掌握。但是这种加工的成本低,因而目前好多制版都采用此方法。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一点,应该选择合适的钢材,因为辊基材料质量直接影响电镀质量。普通的碳素钢因为含碳量不同会对镀铜质量产生不同影响,而合金钢中的微量元素造成的影响更大。另外用来制作辊基的无缝钢管原来是用作特殊用途的,结果因为这种使用而影响了钢材本身的特性,导致电镀时出现问题。
②机加工时的质量要求
a、版滚筒的直径误差应该控制在±0.02mm以内。
b、凹版滚筒表面光洁、无划痕、碰伤。
c、堵孔尺寸一定要符合要求,侧边、外径尺寸、键槽的宽度和深度等。
d、凹版滚筒两端锥孔的不同心度不能超过0.03mm。
e、动平衡试验不允许出现上下跳动现象,否则会影响印刷品的套印精度,还容易对刮墨刀产生周期性震荡,影响印刷质量。因此要做好镗内孔,静平衡配重,动平衡测量,是保证质量的重要措施。
3、电镀工艺规范
电镀是凹版制版的一个特殊工序,受到人、机、料、液、法、环六大因素的影响较多,情况很复杂。因此保证电镀质量,是控制制版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要努力做到天天不出砂眼、不出刀线、不掉铬,版辊精度不出问题。
(1)镀镍工艺的标准与规范
镀镍的目的是使铜层能够与辊芯结合牢固。因为在不通电流的情况下,凹印版滚筒的钢铁辊芯接触到酸性镀铜液时会发生置换反应,而且这层铜是软的,与辊芯的结合十分的差。因此清洗之后的凹印版滚筒不能直接放入酸性镀铜液中进行电镀,必须先镀镍在渡铜。
①镀液的配比要精确。
镀液的配比根据不同的设备有所不同,每天检查PH值和Be°值,缺什么补什么,溶液要够,PH值要准确,不得小于3.8,每周两次进行化验。
②镀镍层的质量标准。
镍层的单面厚度为8~10μm,镍层为略带黄色的全覆盖镀层,不允许有毛刺缺陷。
(2)镀铜工艺的标准与规范
镀铜时既要掩盖铜辊的缺陷,又要为电雕提供最好的工作面,这个过程的控制要及其严格,容不得半点马虎。
①控制好导电过程。
提高铜层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好电流差,保证导电部位干净和接触良好,使电流值分布均匀,达到版辊两端和中间的铜层硬度一致。
②准确的配比溶液。
首先保证化学品要纯,浓度配比有的公司为:硫酸铜180—220g/L,硫酸60~70g/L,并加入适量的硬度添加剂。同时根据铜槽的容积计算各化学品的用量,准确配比镀铜溶液。
③选择硬度添加剂。
现在的制版公司大多数选择日本大和硬度添加剂COMSG,其性能柔韧,存放期长,没有环境污染,其配比为:硫酸铜180~250g/L,硬度添加剂为80~100ml/AH,温度为40℃~45℃。
一定注意:铜液配比与硬度添加剂的用量一定要达到最佳,保证铜的脆性和柔性达到平衡。
④精细的研磨、抛光。
⑤铜层的质量标准。
a、铜层表面光滑平整,没有砂眼、油点,不起皮。
b、外壳铜层的厚度一般为0.10mm左右,铜层太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铜层太薄容易出项针孔。
c、铜层的硬度应该控制在190~220HV之间,最佳为210HV。硬度太高,超过230HV,电雕时铜容易打针;硬度太低,低于180HV,则网点易变形。
d、版辊两端倒角要光滑,不能有毛刺或凹坑。
(3)镀铜工艺的标准与规范
镀铬层就是版基,印刷时与 OPP膜接触,它能有效地保护铜层在印刷过程中不被刮伤,因此要求铬层的硬度达到最佳。
① 强化清洗管理。
② 在镀铬之前一定要对铜辊面进行彻底的清洗,洗掉上面的氧化杂质,这是保证镀铬质量的前提。
②强化导电性管理。
a、 导电轴与碳刷及滚筒接触要好,要尽量做到面接触,避免点接触。
b、导电部位要干净,认真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
c、电流:60A/dm2,电压:10±2V。
d、作到装卡坚固,导电性能一定要好。
③强化铬液管理。
镀铬完成后,还要进行后处理抛光,以进一步提高印版表面的光洁度,严格规范抛光后的网点变浅值。
④铬层的质量标准。
a、版辊表面光洁,不能脱铬、露铜,不能有斑点、刮伤等弊病。
b、要求铬层表面的纹路控制在400—600条/cm2,在此范围内版面不易带脏。
c、铬层的单面厚度为10~15μ m,铬层太薄,影响铬层各项保护性能,铬层太厚,由于尖端效应,影响小网点转移性能。
d、铬层的硬度范围为:800HV—1000HV,生产实际证明最佳为850HV,硬度太低影响印版的寿命。
镀铬时,选择最佳的温度和电流密度相配合,并检查镀液中酸的含量,酸值不能太低。镀铬层硬度过高,会引起印刷过程中的“打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电流过大或镀铬时间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