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食品包装企业是如何生产、回收产品

   2011-06-07 139
核心提示:  前不久,应日方邀请,北京凯发环保技术中心主任董金狮一行数人走访了日本几家食品包装企业,并就食品包装的生产与回收状况进

  前不久,应日方邀请,北京凯发环保技术中心主任董金狮一行数人走访了日本几家食品包装企业,并就食品包装的生产与回收状况进行了交流。在走访的企业中,日本中央化学株式会社以其严格的生产过程,高质量的产品给观者留下深刻印象。

渡边信社长介绍日本中央化学株式会社简况

我们到达中央化学株式会社时,中化国际部部长石原先生、中化企划部部长宫板先生、技术部和研究开发部部长高井俊之先生、CSR 推进室环保担当久保直信先生和国际部副部长竹田先生已经在会议室里等待。中化事业部的陆女士(兼翻译)告诉我们,中央化学株式会社社长渡边信先生很忙,但肯定会接见我们,只是时间可能不会太长。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渡边信社长提前来到了会议室,9 点开始了正式会谈。

首先渡边信社长致欢迎词。渡边信社长在介绍中化企业和产品时很自信地说到,自中化1957年创业起,就围绕环境保护的基本政策开展业务。并致力于生产和销售以环保型容器为主的各种塑料食品包装容器,同时利用回收的废弃食品包装容器制造成回收再造产品。目前在日本已有12家工厂、16 家营业所。截至2005 年年底,中化在日本国内总销售额达893.05 亿日元,从业人员达到3213 名。预计2006 年年底总销售额达到1000 亿日元,2007 年底总销售额达到1200 亿日元。中化生产的包装产品具有经济性、卫生安全性和流行性。渡边社长强调,为了保证食品包装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日本中化从原料选择时就严格把关,包括滑石粉等矿物质原料,都必须经过检测合格才能采购使用,以防止某些重金属等有毒物质的超标。另外,日本中化从建厂开始就进行了废弃塑料食品包装的回收工作,当时这些回收工作不是政府要求的,而是中化企业本着职业道德自律的。

社长还提到,在包装企业生产初期一般希望购买便宜原料,不负责回收再生,从而降低成本,以得到更大的利润空间。但是这样只能获得短期的利益,因为安全卫生及质量的下降,环境的污染最终影响到的是生产企业本身能否长久生存的问题。特别是全球都在追求建造循环社会的今天,开展使用后的塑料包装容器的适当处理和回收再造系统的构筑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谈到食品包装产品的检验与检测情况时,社长认为只拿出部分产品到检验检测部门检测,然后得到检测报告,这样是不能全面说明问题的。最主要的是企业要有职业道德,在生产过程中时刻保证质量,并由第三方来抽样检测从而监察企业,中化企业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严格要求自己。社长十分希望中国的同行和消费者们能有机会了解中化产品,并在产品生产、质量保证、回收利用和销售使用中互通有无。

董金狮对社长介绍的中化企业精神表示赞赏,并希望通过这次考察,能真正了解到中化产品生产及其质量保证过程。同时愿意作为友好使者,让更多的中国同行和消费者了解中化先进的生产过程、管理水平及质量过硬的产品。把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带回中国,从而使中国同行的产品得以促进和提高。回顾日本食品包装的发展历史,渡边信社长感叹到,日本中化在产品生产初期,曾一味追求产品的外观如何漂亮,对原料的质量要求有所下降,产品出现了一些质量问题,从而引发了民众对食品包装的恐慌。这种现象对企业打击很大,因为再次取得民众的信任是很不容易的。董金狮感觉目前中国的一些企业和产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接受经验教训,尽量少走弯路。

在谈到中国食品及包装的质量安全问题时,董金狮介绍了中国目前已经开始实施的QS 认证。QS 是食品“质量安全”(Quality Safety)的英文缩写,带有QS 标志的产品就代表着经过国家的批准,所有的食品以及食品包装生产企业必须经过强制性的检验。合格且在最小销售单元的食品包装上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并加印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QS”标志)后才能出厂销售。没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董金狮还透露,最近国家质检总局已经明确了中国将首先对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和工具等制品将实行生产许可证市场准入制度。从2007 年开始将对所有食品包装产品进行QS 市场准入制度。

最后,渡边社长提到即将在北京召开的国际餐饮食品博览会时说,中化已经参加并正在筹备。社长说企划部部长宫板先生要求社长参加博览会,并让他在中国绿色环保包装论坛会上讲话。社长很幽默地说自己胆小不敢在大庭广众下讲话,只是希望当个小学生、带着笔记本去听董金狮做报告。实际上通过这几十分钟的交谈,我们足以发现渡边社长是位善于言辞、能抓重点、风趣幽默、训练有素的演讲家。

董金狮也对国际餐饮食品博览会作了简单介绍,提到届时会有300 个~400 个厂家参展,能同很多客户进行广泛交流,希望中化能借此机会展示自己。

我们同社长交流了近一个小时后,很愉快的暂时握别。社长走之前介绍环保担当久保先生为我们继续介绍日本环保政策与垃圾回收治理状况。

日本的环保政策、法规及垃圾回收再生治理状况

8 月22 日上午10 点开始,中央化学总部CSR 推进室环保担当久保直信先生,带着很厚一摞资料,为我们谈起了关于日本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及垃圾处理情况。

久保先生说,日本的垃圾原来都是分类回收后,把剩余垃圾进行填埋。但是由于日本土地紧缺的现状,现在发现最好的方法是将垃圾焚烧发电,变废为宝,循环利用。中化为我们这次日本考察专门安排了参观东京都的大型垃圾焚烧发电厂。

日本通常把垃圾分为一般家庭垃圾和产业垃圾,产业垃圾又分为非医疗垃圾和医疗垃圾。2000 年日本各类废弃物总量约4.57 亿吨。其中循环利用量约1.92 亿吨(42%),堆存或焚烧2.1 亿吨(46%),填埋5500 万吨(12%)。废弃物总量中,各类产业废弃物约4.1 亿吨,循环利用率约45%;生活垃圾约4700 万吨,循环利用率约15%。容器与包装废弃物在日本城市生活垃圾中大约占60%,因此日本政府于1997 年4 月制定《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其目的就是为了减少此类垃圾并促进其回收,当时只是为了强制较大型企业回收玻璃瓶和PET 瓶。2000 年12 月,日本在原有基础上,在生效的条款中又增加了纸质和塑料容器与包装,实施范围也扩大到中小型企业。

$分页符$ 在谈到关于日本垃圾回收处理与处置的政策与法规时,久保先生拿出了几本资料。随着他的讲解,使我们深深感受到日本应该是目前世界上循环经济立法最完善的国家。

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分三个层次: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项法。基本法即《促进循环型社会基本法》(2000 年6 月颁布);综合法包括《废弃物处理法》(1970 年颁布,多次修订,2000 年最新修订)和《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1991 年颁布,2000 年最新修订);专项法包括:《容器和包装物的分类收集与循环法》(1995 年颁布,2000 年最新修订)、《特种家用机器循环法》(1998年颁布,2000 年两次修订)、《建筑材料循环法》(1999 年颁布,2000 年两次修订)、《可循环性食品资源循环法》(2000 年颁布)、《多氯联苯废弃物妥善处置特别措施法》(2001 年颁布)。

日本法规规定,容器与包装回收体系涉及到的不同主体承担不同的责任。消费者是零散垃圾排放者,应通过适当使用容器与包装来减少垃圾的产生;企业(包括生产者和使用者)应分担回收责任,企业也可将责任委托给指定的接受单位,如委托日本容器与包装协会进行回收和利用;市政府部门必须制定分类收集计划并采取必要措施在本地区分类收集容器与包装废弃物。

上世纪80 年代初期,日本垃圾处理方式中,焚烧占60.4%、填埋占37.1%,而到2000 年,直接填埋只占5.9%、焚烧已占77.4%,其余部分为资源化回收或利用。填埋比重的下降主要是由于日本国土面积有限,而填埋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截至2000 年,日本的焚烧设施已有1715 座,日处理能力达201.775 吨,其中配备有余热回收利用的设施占了65%,总装机容量是1.192 MW。其中2000 年在日本京都市建造的一台处理能力为1000t/d 的焚烧炉,发电量可达22kW。垃圾焚烧处理量的加大使焚烧设施的投资相应增长,当我们问到这部分的投资来源时,久保先生告诉我们,根据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国家政府投资25%或50%,另外75%或50%由地方政府投资。焚烧法处理生活垃圾的基建费用和运行费用较高,可采取利用焚烧过程的能量回收来降低成本。日本的焚烧发电技术的发展相当迅速,以川琦重工业和三菱重工业为代表的日本著名环保企业,致力于高效率发电和能量回收方面的研究,如采用低空气比燃烧、多段抽气、高温高压、外部燃料加蒸汽过热升温等多项技术已经得到实际的应用。

日本对垃圾焚烧产生的二恶英的控制最为严格。主要的控制措施包括:保持足够高的分解温度,一般在850℃~1100℃之间,焚烧炉内烟气停留时间在2 秒以上;喷射活性炭等吸附剂;采用布袋除尘器对细微颗粒进行捕集。听到这里我们对PVC 能不能完全燃烧、是否会产生二恶英的问题都得到了答案。

日本垃圾处理资源化循环利用比例在不断增加,从根本上讲,是城市垃圾处理的基本思想发生了变化。考虑环境影响和减少对天然资源的过渡消费,着重强调“3R”观念,生产者把传统的“原料-工业生产-使用-废弃物”的开环模式变为“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闭环系统,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弃物,以建设一个循环型的社会。

在谈到日本的废弃塑料回收再生时,久保先生举例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