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可食性包装材料的研制开发,可食性包装材料不可避免地面临许多问题:
(1)性能有待提高。可食性包装无论是包装容器的加工与成型,所得到的包装制品,其性能与纸、塑料等包装性能相比,差距较大,还需进一步提高。
(2)成本有待降低。可食性包装的研究生产均属于未成熟阶段,还未形成规模效益,从而使得成本相对较高,为了面向市场,还有待降低成本。
(3)工艺有待完善。可食性包装的相关制造工艺还不十分成熟,技术参数不很稳定,有待进一步完善。
(4)应用有待于探索。可食性包装不是万能包装,究竟哪些食品的包装宜选用可食性包装,哪些场合与哪些贮运条件可选用可食性包装,都有待于探索和试验。
(5)品种有待于进一步开发。目前,可食性包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品种上主要存在膜多容器少、软材多硬材少、天然多加工少、粗糙品多精制品少等问题,有待于解决。
由于可食性包装功能多样,无害环境,取材方便,可供食用,因此近年来发达国家食品业竞相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目前,我国也正推行"可降解"的食品包装材料,逐步禁止非降解材料的使用,以控制令人困挠的“白色污染”,为下一步“可食性包装”的发展奠定基础。
然而目前从这方面的研究来看,最新研究课题在国外,美国至少有八所在学的食品系设立了可食包装的研究课题。明尼苏达大学的食品科学及营养系有一的研制小组,专门研究含不同成分的可食性食品保鲜薄膜。克莱门斯大学的农业及生物工程系则广泛开展了蛋白质膜材料制作可食性薄膜的研究。威斯康星大学以菲尼玛为首的研究小组,运用多糖和脂肪研制出阻湿性不亚聚乙烯薄膜的双层可食膜,并把它用于一种“模拟食品”而取得优越的效果。法国以哥伯特为首的研究小组也广泛开展了可食性膜的研究。日本、德国同样也在这一领域展开了广泛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和日本在这一领域已积累了大量专利技术。
在中国可食性包装材料可追溯到数百年前。远在我国的汉朝,郑和下西洋时,即已使用蜂蜡包封水果,使水果能在长时间经受不同环境气候的影响而得以贮藏与保鲜,还有近代将糯米粉制成薄膜,用于糖果的防粘内包装。但从市场的前景和可食性包装发展趋势及最新国际可食性包装材料研究动态来看,我国应加大在这方面的研究投资,把对包装产品的开发重点放在可食性包装材料上。
信息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