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是特殊的商品,是商品就必须要创造价值,而报纸的价值则必须要通过读者市场才能得到转化和体现,因为在某种意义上,读者市场与广告市场是相等的。那么,报纸如何才能吸引读者呢?毋庸置疑,内容应当是第一位的,但从“商品”的角度去认识,包装也是十分重要的,所谓“货卖一张皮”,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要经营好一张报纸,重视报纸版面的商业化包装是必须列入编辑业务研究日程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美观不是版面设计的最终目的,作为“商品”,不能诱发读者购买欲的设计是不成功的。
制作一个精彩的版面,其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而作为报纸首页的头版,“第一印象”产生的效应也正在为众多的报纸所接受并加以重视。
从报纸版面的第一印象所产生的“吸引效应”来看,一个成功的版面设计,首先应产生“夺目”的效果。从版面的商业化包装上讲,必须要考虑报纸版面的与众不同,必须要让你的报纸在报摊上众多的报纸中“跳”出来,勾住读者的眼睛。所以,在确定版面语言及风格时,必须要考虑同一地区其它报纸的风格,如果其它报纸已是“浓眉大眼”,你就不能“浓妆艳抹”,反之其它报纸都“素面朝天”,你就不能追求“清秀隽永”。
禅宗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问的是旗杆上摇摆不定的旗是风在动还是旗在动,最后被确认的答案既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动,而是心在动。结合版面设计追求的“第一印象”效应讲,版面设计不管是“浓眉大眼”还是“清秀隽永”,其目的应当只有一个——“让读者为之心动”,诱发读者的读报欲,把报纸卖出去,让它创造“特殊商品”应当获取的价值。
报纸的导向作用在报纸版面编排上亦应有所体现,以求对读者产生心理暗示,起到对报纸的“商品推介”作用。
版面是稿件、标题、照片、图画、线条、色彩的整体构成,它对一篇稿件的评价是潜在的,各种编排手段的应用,其实就是要对读者产生一种心理暗示效应,引导读者对报纸,对稿件产生兴趣和阅读欲望。
可以说,现代人读报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某种需要。在“速度改变生活”的今天,能够坐下来花很长时间品茶读报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而随着报纸杂志化倾向的到来,把十几个版甚至几十个版从头到尾读下来的人也已不复存在,因此,版面的编排必须要考虑如何去运用编排手段对读者予以心理暗示,让读者在众多稿件中以最快的速度获知对某个信息是否需要,并引导其做出阅读决定。
比如在版面编排上,题花是最容易让编辑忽视的,但如果从对版面进行商业化包装的角度看,它又是最不应忽视的。从读者角度考虑,如果一篇稿件压有“独家报道”的题花,则会给读者产生“这篇报道别处看不到”的心理,如果压上“特别提示”的题花,则会给读者产生“这篇稿件是否与我有关”的心理暗示,反之,如果不对读者予以这种暗示,即使是与自己有密切关系甚至将影响自己生活的报道读者也会一扫而过,不予关注。
头版版面要有“导购”意识,要引导不同的读者群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自己所需“商品”的“专柜”。
报纸“厚度”的增加,使得新闻分类更加细化,也给读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空间,但同时出现的问题是,读者特别是第一次读该报的读者,只有翻完报纸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报纸头版向来是刊登重要信息的,但对一张“厚报”来讲,在不放弃重要性的前提下,应当把一版作为整张报纸的外包装,并使其具有“产品说明书”的功能。
一个产品的外包装,除了美观夺目吸引人外,它还对产品的规格、数量、使用方法等加以说明。如果我们要在报纸头版体现“说明书”的作用,就要考虑如何对内页进行“导购”的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厚报”使得一张报纸对新闻的分类更加细化,——社会新闻版、军事新闻版、文教新闻版、经济新闻版等等,每个版几乎都有各自的“重要新闻”,而每个版又有各自的关注者,同时,它还必须吸引更多的读者,才能增强新闻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因此,将一版视为整张报纸的“外包装”和“说明书”,对于报纸这个“特殊的商品”是十分必要的。
在具体操作上,现在已有很多报纸的头版设置了“本期导读”和“内页点击”之类的栏目,但对于一些读者来讲,太简单的说明是引不起他们的重视的,因此,对内页个别重要报道或以图片、或以较为详细的文字在头版予以“导购”值得一试。
商品不注重外包装就不会在众多的同类商品中引起顾客的注意,既然我们对报纸的商品属性已有了明确的认识,就必须从商品的经营角度去研究、审视版面设计在版面编排上的商业化包装作用,使报纸的商品价值得到最大体现,从而使报纸能够占有更大的读者市场,实现它的价值。
转载自:<<中国地市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