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某样产品以一种新奇有趣的包装上市时,就会创造销售奇迹,例如,乳皂与一般香皂其实是成份相同的产品,但外形却截然不同。 肥皂在硬化之前本来就是液体,可以自由倾倒。然而液体状态的肥皂从未曾被使用过,直到20世纪50年代,某些工厂的洗
手间才开始使用浓缩的液体肥皂,从那时起液状清洁精与洗碗精才开始出现。
但并没有厂商把它当作可以用来洗脸及洗澡的产品。一直到1976年,才有液状香皂上市,但当时只是公司所生产的淋浴机的附属产品。这套沐浴机主要是挂在浴室墙上,液体香皂不仅要用来取代滑溜、粘腻的香皂块,也同时要取代洗发精和润丝精,把这3种个别的清洁用品集中放进一个干净、清爽的容器中。
但这套沐浴清洁用品设备有3个缺点:1、价格太高,一套要24.95美元;2、要安装这套设备,必须在浴室墙壁上钻洞;3、这套设备价格不低,安装者一定是中上阶级人士。
结果这套设备销路不佳,水皮公司立刻宣布放弃,不过,一位生产手卷香皂的商人罗勃·泰勒认为,水皮公司的液体肥皂,只要稍加处理,就要以成为他工厂的一新产品。
泰勒是史丹佛大学的企业管理硕士,在1964年辞去娇生公司销售经理的职位,在明尼苏达州夏斯卡市自家车库开设“明尼东加公司”。泰勒最初请了几十个妇人做出黄色、柠檬形状的香皂和绿色、苹果形状的手卷香皂,然后卖给礼品店,后来他又推出干燥香精与洗发香精等化妆品。由于明尼东加公司的化妆品行销渠道与众不同,泰勒与他的副总裁格兰特·伍德认为乳皂前途看好。泰勒说:“我认为块状香皂的样子实在难看,而且常会把浴室弄得粘腻腻的。”
乳皂不仅使浴室更清洁,而且乳皂可以全部用完,所以比肥皂块更经济,但仅是改变一般肥皂的形状,并不会创造出销售需求,也无法吸引消费者放弃原来的固体肥皂改用液体肥皂。要想办到这一点,必须增加产品本身和包装的价值。
增加乳皂的价值,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添加香气,因为特殊的香气与风味,本来就是明尼东加公司产品的特色,接着泰勒和伍德丢弃水皮公司用来制造乳皂的人工油脂,改用纯天然原料,包括椰子油、甘菊、芦荟以及明尼东加公司平常制造礼品香皂所使用的一些天然香精。为了增加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泰勒还用一种很漂亮的五彩花瓶作为盛
装新乳皂产品的容器。这项新产品在1977年上市,最初的零售价格4.95美元,上市三个月后,立即成为该公司的最畅销的产品。
泰勒马上发觉,只要经营得当,新产品将使明尼东加公司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以生产消费品为主的大公司。伍德说:“我们原来只能算是1/4的公司,因为我们的生意主要集中在圣诞假期。”
伍德和泰勒决定重新设计乳皂的包装,让它可以同时在杂货店和超级市场出售,最好能跟明尼东加公司的其他产品摆在一起,不过,在实现这个目标之前,必须把在礼品店卖得不错的香乳皂收回来重新加以包装设计,以吸引更广大的消费者。有几个问题必须加以克服:
1、价格。5元是太贵了一点。因为一般香皂只卖4角5分钱。
2、挤压器。原来用来挤压出水溶性清洁剂的挤压器,如果装 在乳皂瓶上,常会被比较粘稠的乳香堵住,而压不出乳香来。
3、容量。原来16盎司装的乳皂瓶太大了,放在超级市场的货架上不稳。
4、形状。圆桶形状的瓶子能够把最大量的液体装入最小的空间内,对消费者来说,最为经济;但对明尼东加公司来说并不合算。
5、名称。明尼东加公司在礼品店出售的乳香原名为“不要思议的肥皂机”,太长了,必须改个新名字。伍德说:“但我们无法像别人一样取个新名字,然后花上2000万美元在电视广告上打响它的知名度。”这个名称必须要让消费者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
6、包装。伍德说:“在我们原来的乳皂瓶上,用很大的字体写着‘不可思议的肥皂机’几个大字,实在很不雅观,没有人愿意把这种印有斗大商标名称的产品摆在浴室中,肥皂块的包装纸可以这样做,因为消费者只要将包装纸撕掉就看不到了,但对我们的产品来说却不能这样做,而且,包装本身就是产品的一部分。”
尽管有这些问题,但由于乳皂在礼品店的销量很少,增加了明尼东加公司的信心,因此,公司员工经常每天工作12小时,加紧生产。公司的工程师开始采用制造简单的挤压器,把售价定主1元5角9分,与预定价相差不多。另外,名称、形状以及包装等问题也得到解决,完成包装史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伍德回忆说:“我们希望能替这个新产品想出一种有美感的形状,以表现它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就在这时,公司的一名销售员约翰·马休斯想出了柳枝形,其造型很美,而且只需单色印刷,真是太好了。这种柔软造型无形中也软化了整个包装,所以我们很自然就想到“乳皂”这个名称,让人一看就能明白这项产品滑顺如牛乳的特性。我们再把乳皂瓶做一番美化设计,把商标和一些法律所规定的文字资料印在瓶子背面,使得整瓶乳皂看起来像是名家设计的艺术品,使得消费者很愿意把它摆在浴室中。完成这些工作后,我们算是大功告成了,剩下来的唯一工作就是改变公司人员的观念。”
其中最需要重新调整观念的是明尼东加公司的销售人员,因为他们以前的推销目标都是一些高格调的专业礼品店,现在他们却必须向人潮汹涌的超级市场推销大众化产品,同时也要注意乳皂应摆在正确的货架上。明尼东加公司花了很多时间向它的经销商说明,要他们把这项新产品摆在超级市场和杂货店的肥皂区货架上,而不要和其他化妆品摆在一起,这一点很重要。历为唯有这样才能让好奇的消费者认为乳皂是“正常”的家庭用品。
促销活动在1980年2月展开,共花了600万美元做广告并在报纸广告中印出可抵用现金的购买优待券。乳皂上市后立即大为风行,9个月后销售金额就已超过3000万美元,创造了乳皂的广大市场;其他品牌的乳皂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
明尼东加公司在1982年共花了1500万美元的广告费,虽然它的所有产品销售总金额高达6900万美元,但整个结算起来,公司在那一年仍然亏损了380万美元。泰勒说:“问题在于,乳皂市场像发布新闻,所以无法精确预测市场的需求量。”
在1983年,明尼苏达减少广告量,把更多的行销经费用在分送优待券与降价促销。例如,把乳皂和该公司的干燥产品包在一起,折价出售,这样的策略相当成功,使得该公司重新夺回乳皂市场的盟主地位——在总值1亿美元的乳皂市场中,拥有39%的占有率。
在乳皂带动下,消费者也开始接受明尼东加公司的其他产品,使得该公司得以建立起自己的行销网。
泰勒在10年后检讨这段经验时说:“一种新消费产品能够成功,10%要靠这项产品的构想,另外90%就要靠妥善策划、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