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立0.05mm见方超小型RFID标签

   2011-06-04 72
核心提示: 日立制作所和瑞萨科技在ISSCC 2007上发布了0.05mm×0.05mm×5μm的超小型RFID标签(无线标签)IC(演讲序号:26.6)。与上届IS

日立制作所和瑞萨科技在ISSCC 2007上发布了0.05mm×0.05mm×5μm的超小型RFID标签(无线标签)IC(演讲序号:26.6)。与上届ISSCC上发布的0.15mm×0.15mm×7.5μm的“新一代μ芯片”相比,尺寸更小,仅为其2/27。

  此次的IC采用基于SOI底板的90nm CMOS技术制成。配备有3层金属布线,还配备有尺寸为21μm×32μm的存储容量为128bit的存储器。使用另配的外置天线,可与无线标签读取器进行频率为2.45GHz的通信。通信距离最大为300mm。通信时的耗电量“不足1mW”(演讲者--日立制作所 中央研究所研究长 宇佐美光雄)。

  与0.15mm见方的IC相同,此次的无线标签IC也在IC的两面配备了连接天线的电极。之所以这样设计,其原因是:由于此次IC的尺寸较小,如过IC的两面分别连接天线的话,将需要很高的成本。而通过在两面配备电极,就无需对方向和位置进行微细调整了。天线采用原无线标签的长度--6cm左右。天线与IC的粘结采用“ACF(异性导电薄膜)”。

1枚晶圆可获得400万个IC

  存储器的光刻采用的是电子束(EB)。采用理由如下:(1)今后,制造微细晶体管将更加容易,(2)利用电子束制造的存储器可在400℃的高温下确保较高的可靠性,(3)只需将独特的ID设计图嵌入存储器而无需掩膜(Mask)。虽然EB设备非常贵,但是“此次1枚晶圆可获得400万个IC。这样,EB的成本就不成问题了。实现了IC的超小型设计,采用高级光刻技术变得更加容易”(日立制作所宇佐美)。

  制造工艺采用SOI底板,是为了提高IC与周边寄生容量等的隔离度。“如果减小IC的尺寸,IC周围的寄生容量等因素容易引起闩锁效应(LATCH-UP),有时,还会导致相反的电压施加到IC上。此前采用的是保护环(Guard Ring),但存在的问题是容易使IC尺寸增大。要减小尺寸就必须采用SOI底板”。

12μm见方的IC也纳入视野

  日立制作所和瑞萨科技今后还计划进一步实现制造工艺的微细化,由65nm过渡到23nm,来制造12μm见方的IC。“采用EB,还可以实现存储器部分的微细化”。

  目前面临的课题除制造技术外,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处理光刻图形的电脑的处理能力。“整合大量光刻图形的信息处理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一因素直接关系到制造工艺的吞吐量”。

转载自:日经BP社 野泽 哲生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