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品质量控制--客观评定

   2011-05-24 60

客观评定印刷质量

一、阶调(层次)再现的评价

  对彩色印刷产品作主观评价,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为此,需要采用物理量测量的质量指标,建立印刷品主要质量内容的客观评价标准。

  透射原稿的反差范围差别很大,而彩色印刷品却要再现为密度范围基本一致的画面,这个密度范围又大都低于彩色原稿的密度范围,在分色制版时,必然要做压缩调整。对各阶调层次采取什么样的再分配调整,一方面取决于原稿的阶调层次分布状态,同时又和人的视觉感受相关。其中,既有视觉响应的孟塞尔明度值因素,还有人们视觉心理要求的主观因素。对原稿阶调层次复制调整,需要将人们的视觉心理需求综合归纳起来,加入视觉响应的物理量值,再结合原稿层次分布状态进行考虑,才能得出印刷画面的密度阶调层次再现曲线,再纳入复制与再现过程中的演变数据,设计出具体原稿的阶调层次复制曲线。

  1.印刷品的阶调密度反差。印刷品的密度范围大,既可多再现一些原稿或原景物的层次,也使各级层次之间的反差能拉开一些,立体感也就强烈。尤其可增强细微层次反差,也加强了图像层次的清晰度。另一方面也使得画面的色彩拉开了档次,使得深者浓厚饱和,浅者明朗,增强了色彩的立体感。

  但是,印刷墨层密度的提高,与网点增大相矛盾,不可能达到彩色透明片那样高的密度。只有在纸张、油墨、器材的适应性及印刷机精密度等优良的条件下,才能有较低的网点增大值和较高的墨层密度。因此确定这项质量指标的客观技术标准,是使用彩色反射密度计,测出各印刷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和75%网点印刷密度,计算得出其印刷K值。当具有较高的印刷K值(黄版0.3~0.4,品红版和青版0.4~0.55,黑版0.5~0.6),其各自实地密度又较高,并且各色墨层的叠印效率接近达到90%时,印刷品的阶调也就较好。这样的印刷品,必然是层次分明、浓厚饱满、立体感强的画面。

  为了节省印刷油墨,有人主张降低印刷墨层密度来减少网点增大,那样,虽然印刷网点阶调扩大量少了,减少了图像暗调端层次的并级现象,但总体阶调反差却不是最高,也达不到最好的印刷阶调再现。

  2.层次复制再现曲线。客观地评价印刷画面对原稿的阶调层次复制再现质量,需要测量并描绘印刷画面的阶调复制再现曲线。有一个简便而实用的测量方法:用同一系列的透、反射密度计,选取原稿和印刷品图像上相同的最高、最低及中间调几个接近灰色的层次点,分别测出其各自的白光密度,再在如图6-14所示的坐标中,以原稿上各层次点的密度值为基准,取其各层次点在印刷品上对应再现的密度,连接各点,即得出以原稿阶调层次为基准的印刷层次再现密度曲线。然后,再根据原稿内容形式、阶调分布状况和复制要求,以及复制过程中的密度,进行具体原稿阶调层次复制再现优劣的综合评价。

  由于印刷品反差大都低于原稿反差,如果复制时对原稿各阶调作平均压缩,其印刷画面的密度阶调层次分配便如图6-15的直线A那样。但是,由于视觉上的孟塞尔等效明度值同光密度等级间有少量差别,按直线A那样的印刷再现,复制品暗调的明暗变化就显得比较明显,在视觉感上压缩少了些;而亮调的明度变化显得较少,观感压缩偏多了些,而且中间调主体也没能突出表现出来。为弥补这个不足,需要改变为曲线B那样的印刷再现,印刷画面在视觉感受上才能得到满足,达到较理想的、相对忠实的再现出原稿的阶调层次关系,中间调主体层次也同时得到了强调。

  各张原稿图像的内容形式又是各不相同的,若都干篇一律地按曲线B相对忠实的再现,也不一定都能获得最好的复制再现效果。比如,人物画面的肤色多在中偏亮调,用曲线C会得到更好的复制效果;而风景画面,则大都在中间调表现丰富的景物层次,用突出高调与暗调层次反差来表现空间立体感,多采用曲线D,能得到最佳的复制画面。这些,还都在原稿阶调层次比较标准的条件下,加入了人们对客观景物的印象观念,对不同的画面附加了不同的主观再现要求,但基本上仍然属于以忠实于原稿为前提的标准复制再现。

  然而,多数的彩色片原稿是不标准的,其阶调层次分布,常常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彩色印刷品的接受者是不看原稿的,只要求印刷画面能接近满足一般的视觉心理艺术需求,这就不能将原稿图像的不足忠实地复制再现到印刷画面上。为此,首先要通过测量原稿的层次密度,描绘其大致的层次分布曲线,并根据人们普遍的主观视觉心理感受规律,判断原稿阶调层次分布的缺陷。同时,还要视原稿内容的不同(如风景、人物、静物等),或者按客户提出的调整复制要求,设计出不同的阶调层次调整复制再现曲线,使印刷品的层次分布,符合人们对自然景物的普遍印象及视觉心理艺术要求。这是电子分色制版层次复制的主要调整任务。

  比如,对于曝光过度的彩色片稿,中间调与亮调层次淡薄,应取图6-16中曲线B那样加强高中调层次复制的再现曲线;曝光不足的彩色片稿,高调层次明显,主体调密度高而大多落在中暗调,暗调层次并级,应采用图中曲线C;而逆光拍摄的彩色片稿,高、暗调两端层次偏平,中间调层次少而反差大,则需用图中曲线D那样的复制再现曲线。其它各种不同的原稿,各需要采用不同的复制再现曲线。

  对印刷画面阶调再现的综合评价,还要作出如图6-14那样的层次再现曲线,再与原始设计的原稿层次复制再现曲线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的曲线接近一致,而且印刷画面的阶调层次又是满意的,这便是最好的印刷复制再现。如果两曲线有差别,印刷图像一般也不会是令人满意的。这可以从原稿的层次复制设计、分色加网调整开始,沿着阶调循环图推导的相反方向,检查每步复制过程网点阶调产生的数据偏差,可找到影响层次复制再现的客观工艺因素,以便严格控制或修改数据。这样,便把产品质量评价、质量控制、规范数据和复制设计等各项标准有机地结合起来,检验彩色印刷产品质量的尺度也就出来了。在这个评价标准中,大部分是通过客观技术数据衡量的,而在复制再现的工艺设计中,仍需加入必要的主观因素,才能做出准确的综合决断。

  总之,对印刷图像阶调再现的评价,若单从印刷品质量检验的角度而言,那就是:测量各色油墨层的印刷实地密度;测量并计算各色墨层的叠印率;测量印刷网点阶调增大或测量计算印刷K值;检查油墨网点的转印质量;测量并描绘印刷品对原稿的密度层次再现曲线。通过这些客观技术数据测量,再与本部门制定的质量规范标准进行比较,即可确定具体彩色印刷产品的质量等级。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