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检验白纸刷质量
一、综合评判的特点
用自检方式来判断印刷质量时,常包括人的心理效果,因而会产生三方面的问题:一是评价因人而异,误差很大。二是若不是同一图像,评价时就有困难。三是如不是当场出示同一类图像,就不易评价。
正因为用目检方法来评价印刷质量是如此困难,因此,需要有一个客观的测量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印刷质量的方法解决了上述目检评价的问题。
印刷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①首先确认目检价值的存在,包括印刷质量专家与大多数人自检印象的一致性。
在讨论质量测量评价方法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目检者(包括印刷专家)之间的质量评价标准是否一致。如果这种一致性小,那么探讨评价法这件事的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对此,日本印刷界的专家们进行了长期的研究试验,最后得出了统一的看法。
图6-22是由10名一般职工和15名白纸械有关人员,对6张印刷样品进行评价的结果,以评分接近于6分的印刷品作为好的印刷品。图像是一张女子肖像。
对图6-22的评价结果进行统计讨论后,发现白纸械有关人员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而一般职工的却不一致。白纸械方面的有关人员,由不同工种人员组成,因而,这个结果表明,如是分工种分别进行评价,可以有一致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通过目检测定评分的方法是有充分存在价值的。
②根据客观评价的手段,以测试数据为基础。
③将测试数据通过计算、做表,得出印刷质量的综合评价分。
二、综合评判的步骤
1.参数检测与计算。按照图6-23所示步骤,用密度计和网点面积密度计对那些与图像同时印刷的阶调梯尺(Y,M,C,K4色)和色标进行测量,以求得表6-5所列的10个用仪器测定的评价项目的值。
①光测定青、品红、黄、黑阶调梯尺的密度,然后绘制出图6-24那样的印刷特性曲线(细节参见下述第②项)。
②转换密度计的滤色片,测定黄、品红、青色标及这三色中任意两色之间的叠印色——蓝紫、红、绿色标的实地密度,还有黄、品红、青三色叠印色的实地密度,然后做出图6-25那样的彩色六角形图。
③测定阶调密度误差(TE):正如上述第②项中所述,在印刷特性曲线上,忠实地反映白纸密度和实地密度相结合的图应是一条理想直线,而实际印刷品的特性曲线与理想直线相比,往往变成在理想直线上边往上凸起的弧形曲线。因此,就以如下的公式作为一种评价量:
阶调密度误差TE=ΔA/A×100% (6-4)
式中:ΔA——图6-24中的实际的印刷特性曲线与横坐标轴之间的面积;
A——理想印刷特性曲线(它是与横坐标轴成45°角的直线)与横坐标轴之间的面积。
式(6-4)因从四个色得到,所以取其平均值,作为该印刷品的阶调密度误差(图6-24中TE=32.5%)。
④测定实地部分密度(D)。以四个色的实地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评价项目的实地密度。
⑤测定饱和度(A):
饱和度(A)=六角形的实际内部面积/饱和度为1.0的正六角形内部面积
⑥测定色相误差(LS):
色相误差(LS)=六角形各边的标准偏差/六角形各边的平均值
⑦测定三次色的色度(LZ):
三次色的色度(LZ)=六角形中心与三色叠印色(Y+M+C)的距离/饱和度1.0标准六角形一边的长度
⑧测定灰度(G):
灰度(G)=1/6(LC/HC+LY/HY+LM/HM+LB/HB+LR/HR+LC/HC)
⑨L表示转换滤色片所测得的各色密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旁边所添的字母表示颜色:C=青,Y=黄,M=品红,B=蓝紫,R=红,G=绿。
测定网点的形状系数(SF):评价网点轮廓的再现性,测量圆形网点面积与周围长度,即可按下式计算出网点的形状系数:
SF=(网点周长)/4π×(网点的内面积)
如果网点呈圆形,那么SF=1.0
表6-5 印刷品质量综合评价的计算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