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拉线油墨也叫凹拉线液态油墨,是一种稳定的有颜色的胶体分散体系,可用适当的拉线刷方式将其涂布在适当的基材上,使其呈现文字图案以及颜色和提供信息及吸引力。
油墨的组成:
(1)色 料:a 颜料:不溶性 不透性 半透性或透明
b 染料:可溶性 透明
c 主要用途:提供颜料以吸引注意力
d 要求:色相 明度 加工性 稳定性 透明性 遮盖力 饱和度 耐性
(2)连结料 a树脂:纤维素树脂 松香及改性松香脂 聚酰胺树脂 丙烯酸树脂 其它
b主要用途:公散色料 帮助油墨印刷转移 固定色料于基层
c要求:成膜性好 对基层附着力好 透明无色 颜料润滑性能好
(3)溶 剂:a有机溶剂:醇 脂 酮 醚 芳香烃等
b主要用途:溶解连结料 帮助分散或溶解色料挥发离去后固定油墨 促进油墨的转移
c 要求:溶解力 挥发干燥速度 无毒 对色料的稳定性能
(4)助 剂:a 分散及表面助剂、b 稳定剂、c 抗磨助剂、e 消泡剂、f 附着促进剂、g 基材润滑剂等几种。
油墨的制造过程:
(1)预分散 (2)分散或研磨 (3)加料搅拌 (4)过滤包装。
油墨的制造方法可分:
(一)间接制造:
制造色种(色浆)
颜料A 分散 研磨
树脂液
溶剂
配色——最终油墨(色种) 色种A
色种A
色种B
色种C
调色油 搅拌 过滤
溶剂
助剂 包装 最终 油墨
(二)油墨直接制造:
树脂液 预分散
颜料A
颜料B
颜料C
溶剂
树脂液
溶剂 研磨
助剂 加料 搅拌
溶剂 过滤
树脂液 包装 最终 油墨
改善油墨的转移稳定性有下面几种途径:
(一)油墨的固含量:如果油墨的固含量低,在不同的印刷速度匹配不同的油墨粘度时,油墨的色相、饱和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影响了印刷质量。油墨的固含量高,油墨稀释率的变化对油墨的色相、饱和度的变化不明显,也就是说,油墨粘度适应拉线速的范围就会大大的拓宽了。
(二)油墨的细度:油墨的细度决定了油墨的颗粒度,如果颗粒太粗,油墨就极容易堵在网穴里转移不出来,造成了堵塞印版的故障。一般的油墨的细度应在8μm以下转移性能较好(可用细度板检测在细度8μm 处不能有三条或三条以上连续的拉线,如有则视为不合格品)。
(三)油墨的初干性:若初干速度太慢会影响油墨印刷流平。初干速度过快,细小的文字和线条以及层次版的高调部分就容易干版,造成油墨转移困难和转移稳定性差,(初干速度是指在温度25℃、湿度65%的室温下,将油墨样用0~150μm的刮板刮样后,30秒时目测刮板的“未干长度”。一般正常“未干长度”在30~60㎜)。
凹印油墨在印刷前必须用溶剂进行稀释,考虑到溶解性和干燥速度,印刷中经常不使用单一的溶剂,大多数为混合溶剂。所选溶剂应对油墨中树脂释放性好,这样才不会在高速的印刷情况下发生“堵版”。通过混合溶剂的不同比例还可以调整油墨的干燥速度,避免了细小文字或线条的“干版”故障。凹印油墨如误用了溶剂会使油墨发生凝胶,呈色不良,在印刷时出现脱落、堵塞印版等现象。
影响油墨印刷效果与树脂的种类、油墨的粘度、印刷速度、印刷压力、印刷材料、车间的温湿度以及印版网穴深浅、加网线等因素有关,但当这些因素一旦恒定,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还是粘度。粘度是印刷中应密切注意的问题,它与流动性是息息相关的,粘度适合是保证油墨具有良好的传递性能、得到优良印刷质量的关键。如果油墨粘度太小,可能会引起墨层不平实、不光滑、印品发虚、出现晕圈,印迹出现“拖影”,当印刷在光滑的表面时,会降低油墨的附着力。油墨粘度太大,则易出现印迹残缺不全、文字或线条笔划变细等故障。
作者:林耀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