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到出版物印制质量,从出版社到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印刷厂。作为加工企业,印刷厂对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图书产品的开本版式工艺设计、印前的原稿图像技术处理和制作、照排图文质量的监控、排校样的审定,印刷过程中印刷机型和印刷纸张的选择,印后的加工形式,样书的审查等重要环节,均由出版社决定。以上所有这些环节都是印刷产品质量的关键,哪一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另外,众多因素使得一本书的排、印、装分别由几个加工单位完成,因而出版社肩负着图书生产的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重任,并将逐渐成为印制质量工作的主体,起着主导作用。质量管理应以预防控制为主,必须从源头抓起。笔者认为出版社是印制质量的源头,要想提高出版物印制质量,应加强出版业印前管理,出版社内部要有严格的审稿、编辑、设计和校对机制,封面、样张和样书的质量审签制度,确保稿件的齐、清、定和版型的质量,并在符合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选用性价比较高的纸张。
造成图书不符合行业标准、出版社不满意的质量问题有很多,诸如:墨色不匀、糊字、缺笔断画、版心正背不对应、条码不合格、图像层次不好、裁切露白边、色相不一致、勒口折毛、套印不准等,除印刷厂自身的因素外,出版社在印前工艺的安排、输出单位的选择、纸张及付印样的审核等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
笔者从事印刷质量管理工作多年,下面从常见的质量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给加工企业所带来影响的角度,进一步阐述加强出版业印前管理,提高出版物印制质量提高的必要性。
常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
1.输出单位选择不当
近几年来,由于彩色出版系统和激光照排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小小的广告、制版公司应运而生,各出版社也相继成立了制版公司或发排中心。有些公司使用较低档的设备,故价格相对较低,然而其对制版及印刷适性不甚了解,尤其对输出的胶片是否符合印刷质量要求不懂。使得输出的胶片经常由于原材料、制作、输出、保存、传送等原因,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质量问题,有的甚至与印刷要求的规格尺寸不符,在无严格把关的情况下,就会流入印刷厂。如果出版社为了降低成本,选择与那些工价低但输出质量不稳定的公司合作,流入印刷厂的胶片在晒版、印刷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以下问题。
(1)如果照排机输出精度低,输出胶片时就会造成图文发虚、线条带锯齿,甚至还会出现文字变形。如果曝光强度低或显影液浓度不够,则输出胶片的密度低,文字内会出现白线,导致晒版无法正常进行,晒出的PS版不上墨或文字缺笔、断画。如果出现这样的胶片只好退回出版社,要求重新发排。可重新发排的胶片又与原来的胶片密度不一致,造成印刷后整本书的墨色不匀。有的输出胶片印刷后造成整本书的密度不一致。我厂经常会遇到发排单位所提供的胶片密度不一致的情况,在晒版时只得采用分段曝光,缩短密度低的胶片的曝光时间,延长密度高的胶片的曝光时间,尽量缩小每面文字的密度差,但操作起来较麻烦,经常要实验多次,造成印版浪费。但如果曝光时间短,则印版易上脏;如果曝光时间长,则不耐印、易掉版,给印刷操作带来较大困难。
(2)有的胶片密度过高,印刷一些比较复杂的字或小五号黑体字时,易产生糊字。地图及线条图的图内说明文字往往较小,通常用纸样上的字贴在上面,然后翻拍或扫描,更容易产生糊字,造成不合格品。遇到上述情况时,最好用电脑重新打字,替换掉图片上的文字。实在因周期紧,来不及替换,或胶片已输出时,一般采用手工修版的方法将糊字修通,这不仅浪费人力,修出的字效果也没有重新制作的好。
(3)一些设计制作人员不懂印制工艺,制作图或铺底纹时,按成品尺寸只做到内切口线上,未做出血,使折页裁切稍有误差就会漏白边,如果出现在封面上就会更难看,造成不合格品。
(4)未使用专业排版软件,而使用图形、图像制作及办公软件排版,往往使版心及页码正背不对应,甚至超标。拼大版时经常会发现外来的胶片存在此类问题,超标的都尽量挖改,但操作较麻烦,而且因粘贴胶带,晒版后有胶带痕迹,要修版、描胶,修不干净,印刷时易出皮子印,即字四周有黑线,而影响美观。如页码上有同色网线,就无法修改,只能退回胶片重新输出。
(5)一些制版公司对各种图像扫描、制作、印刷适性不够了解,不能根据原稿阶调、复制重点掌握图片扫描定标及曲线的调整,更不会考虑印刷条件决定的网点传递性能。我厂曾接到一家制版公司制作的单色胶片,因其定标太平,中暗调层次未拉开,图像发虚,另外多数人物面部网点面积覆盖率为60%左右,用胶版纸在单色机上印刷出的图像,墨色浅,图像发虚朦胧、层次不清晰,墨色正常则又会使暗调并级,人物面部发黑。如果出版社能打传统样审核,认可此效果再安排印刷,或不认可让制版公司调整数据重新输出,就不会产生任何争议。
2.未进行统筹安排,制作与印刷、装订工艺脱节
(1)有些出版社在制作前,尚未确定所用印刷纸张。这样承印厂只能采用常规参数,如彩色印品的加网线数一般为150~175线/英寸,黑白印品的加网线数一般为120~150线/英寸。而且对图片的定标在不了解设计者意图和印刷纸张、机型条件的情况下,其扫描的产品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如在一般的胶版纸上印刷网点线数为175线/英寸的彩色印品时,不仅达不到色彩饱和、层次清晰的效果,反而会使阶调不完整,高光损失、暗调并级、中间调网点增大较多,层次不清晰。
(2)打样时用铜版纸,而印刷时改用特种纸。由于特种纸往往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在其上印刷就像在满版实地上进行叠色,故与打样色相相差较远。当使用某些国产特种纸时,其还会与油墨发生反应,使纸张本身的颜色发生变化。另外,有些特种纸的表面凹凸不平,也使印刷墨色不好掌握,图文不易印实、网点发花。特别是印大面积实地或平网时。
(3)由于页码、书眉或其他装饰文字距裁口尺寸太近,甚至不足3mm,印装一旦稍有偏差,文字就会被裁切掉,造成废品。
(4)图书封面、书背字的设计尺寸与书芯厚薄不一致,书背字难以包正,或书背字过脊,造成不合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