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胶囊丝网印刷工艺及常见问题解析

   2011-05-24 70

  摘要 介绍了微胶囊的基本特性和制备方法,分析了微胶囊技术在印刷工业中的应用,包括压敏复写纸制作、家庭装饰印刷、热敏印刷、压敏印刷、食品包装、转移印、立体印刷等方面。同时论述了微胶囊的丝网印刷工艺及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微胶囊 油墨 丝网印刷

  前言

  微胶囊技术是在本世纪30年代开始其研究工作的,首先是美国依靠凝聚法微胶囊技术成功地研制出无碳复写纸,从此微胶囊技术得到迅速发展。至今已拓展到医药、食品、农药、饲料、印刷、涂料、粘合剂、化妆品、洗涤剂、感光材料、纺织等行业。特别是微胶囊技术应用于印刷领域中,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增加了新功能,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我国该技术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

  1.微胶囊的基本特性及制备方法

  1.1 微胶囊的基本特性

  微胶囊技术是一种用成膜材料把固体或液体包覆使之形成微小粒子的技术,包在微胶囊内部的物质称为囊心,囊心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或气体。微胶囊外部由成膜材料形成的包覆膜称为壁材,壁材是微胶囊的关键部分,常用的壁膜材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天然物质提取而成,如明胶、阿拉伯树胶、淀粉、骨胶蛋白、无机硅酸盐、石蜡、乙基纤维素、阿戌糖等;另一类是由方法合成的,如聚乙烯醇、聚乙醇、聚苯乙烯、聚酰胺、聚氨酯、聚脲、聚丁二烯、聚异戌二烯、聚硅氧烷、聚氨基甲酸酯、环氧树脂等。这些不同种类、不同性能的囊壁材料,应用不同的微胶囊技术可制作出不同功能的微胶囊产吕囊心与壁材的溶解性能必须是不同的,比如水溶性囊心只能用油溶(疏水)性壁材包覆,囊壁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

  微胶囊的大小:一般在2~200μm范围内,理论上可制成在0.01~10 000μm的微胶囊。囊壁的厚度一般在0.5~150μm范围内。微胶囊的形状:微胶囊可呈现各种形状,如球形、粒状、肾形、谷粒形、絮状和块状。

  1.2 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传统的微胶囊制备方法从原理上大致可分为方法、物理方法和物理方法二类。

  1.2.1 化学方法

  建立在反应基础上的微胶囊制备技术,主要是利用单体小分子发生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成膜材料并将囊心包覆。许多合成高分子的聚合反应都可利用到微胶囊制备上,通常使用的主要方法是:(1)界面聚合法,例如含酶或含血红蛋白的聚酰胺微胶囊;(2)原位聚合法,例如含有二氯化苯增塑剂的体型聚苯乙烯胶囊;(3)锐孔-凝固浴法,例如含照相乳液的褐藻酸钙微胶囊。

  1.2.2 物理化学方法

  (1)水相分离法:它具有四种类型:①复凝聚 例如含颜料的明胶-阿拉伯微胶囊。②单凝聚例如含玫瑰油的明胶微胶囊。③盐凝聚 例如含液体石蜡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微胶囊。④通过改变水溶液体系的PH值,使聚合物不溶解并沉淀。例如含鱼肝油的吡啶-丙烯酸共聚物微胶囊。

  (2)油相分离法:用来作微胶囊化介质的是聚合物的有机溶液。例如含有棉籽油的聚氯乙烯微胶囊。

  (3)干燥浴法:分为水浴干燥法和油浴干燥法。例如含酶的聚苯乙烯微胶囊。

  (4)熔化分散法与冷凝法:该法可分为:液态介质中微胶囊化、气态介质是微胶囊化和应用锐孔成形微胶囊化三种类型。该法对水溶性材料微胶囊化特别有效,具有一定用实价值。

  (5)粉末床法:例如含有维生素B12的CAP微胶囊。(待续)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