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贴版材料
柔版滚筒是一个圆形的光滑刚体,柔性版背面(可弯曲成曲面),要把玻璃版按照规定的位置牢靠固定的版筒的表面上,在整个玻璃刷过程中不能有丝毫位移(又称跑版)。要达到此目的,两者之间必须有可靠的联接体,作为中间媒介,这种联接体一般称为贴版材料,即通常听说的双面胶粘带(又叫双面粘衬)。是一种压敏性的粘接材料。
粘接材料并不陌生,在生产和生活中到处可以碰到。贴邮票的胶水,装订书籍用的白胶等都是粘接材料。随着合成高分子材料工业的发展及玻璃工业水平的提高,粘接材料成为一种新颖的材料肥到广泛的重视,在玻璃刷行业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1.粘接技术如有如下一些特点
(1)可以将不同的种类的材料很好地粘接在一起。例如铅合金与钢、铅合金与铝,铝合金与铜锌版与铝、铜锌版与铝、铜锌版与纤维板、铝与钢、铝与铝等。
(2)粘接比用铆、焊、夹等机械联接重量轻,方法简便。
(3)粘接的应力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粘合面上,尤其对于大面积上,尤其对于大面积印版粘接,由于避免了高度的应力集中,所以接合强度得了提高。
(4)粘接使印版表面易做到光滑、平整,并能使印版完全贴附于滚筒的圆弧面上。
(5)粘接还有工艺简单、操作方便、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等优点。粘接操作不要求有很高的专业技术水平。
(6)粘接工艺也有一些缺点,主要是影响因素很多,较难控制,检 测手段不完善,尚无快速可靠的检测其质量的方法,对其可能发生的问题较难预测。这些都有待改进和完善。
2.印版、滚同的表面特性。
宏观上,印版和滚筒的表面与内部无明显的差异,但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印版和滚筒的表面暴露在空气中,受到污染,与氧作用生成氧化膜。所以,印版和滚筒的表面通常是由气体吸附层、汕污尘埃污染层、氧化层等所组成。即使是刚加工出来的表面,通常也不可能是绝对清洁的,它们在五个小时后可能达到饱和污染状态。
印版和滚筒表面的不平滑性,因此两个表面接触,不能产生粘附。如果选有一种具有良好流动性、渗透性并能吸解表面吸附气体的物质——粘合剂,将其涂于两者表面并压合时表面间点接触的情况将会被固体表面与粘合剂的面接触所取代并吸解表面的吸附气体,粘合剂还可以渗透到表面的微孔中,从而使胶粘剂与表面分子间产生较强的作用力。在上述过程完成后,即实现了印版与底托的粘接。如图6-8所示。
一般认为产生粘接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介段液态粘接。分子借助布朗运动向滚筒表面扩散并逐渐靠近滚筒表面。压力作用有利于粘合剂分子及其链节与滚筒表面的接触。
第二阶段是产生吸附作用。当粘合剂分子与滚筒表面的分音的距离接近至10A时,物理力静电力便开始作用并随距离进一步减少而增至最大。
这两个过程不能截然分。可以看出,促使粘合剂与被粘物表面间分子的接触是产生粘接作用的关键。而粘合剂的配合,只要用手一按就能将印版和底托粘合在一起。
压敏型双面胶粘带由基材、粘合剂、剥离剂(也称隔离剂)三大部分组成。
基材有纸质、布质、塑料薄膜、金属、橡胶薄膜、玻璃纤维、发泡体及各种复合材料等。常用的为纤维网状基材。其特点是便于凃布粘合剂,可进行双面粘接,易取得适当的粘接力。
粘合剂的种类较多,如合成树脂粘合剂有橡胶类、纤维素类、聚丙烯酸酯类、聚乙烯基树脂增粘剂有松香、松香酯、氢化松香、聚萜烯树脂、各种石汕树脂、二甲苯树脂、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
增塑剂有苯二甲酸酯类、氯化石蜡或其它油脂类等。
此外,还有防老化剂、稳定剂、交联剂、着色剂和填料等。
剥离剂通常用硅烷或其它特殊配制的处理剂。图6-9为双面压敏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一般双面胶带都是将压敏胶涂布在基材上,然后卷成筒状,使用时再将它扯开。压敏胶的强度越高,扯开越困难,因此必须采用剥离剂,改善其剥离性能,对双面压敏胶带,则需夹入隔离带状材料(即双面都涂有剥离的材料)。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