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拥有一个美丽洁净的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心愿,而资源的枯竭、白色垃圾的泛滥却使现实与这个美好的心愿越来越远,因而,生产绿色产品、爱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已成为全球人类最关心的议题,也是全球人类最想解决的问题。
据资料报道,每年全球生产塑料垃圾1.7亿吨,我国达1100万吨,占世界总量的6%;我国有12亿人口,如果每人每天使用一个5克的塑料袋,全国每天将产生6000吨,每年即为219万吨的塑料垃圾;98年夏天,长江上游波涛汹涌的滚滚洪流驮载着铺天盖地的白色垃圾,冲向葛洲坝电厂,形成了一道40公分厚的水下垃圾屏障,自6月28日至7月26日,在不到30天的时间内,由白色垃圾造成电厂机组被迫停机57台次,减少发电量3808万千瓦时,损失近千万元,这期间,光电厂职工采用机械清除的垃圾就达14110立方米;据世界银行发表的中国环境报告测算,每年环境污染给大陆地区造成的损失达540亿美元,占全国GDP的8%,几乎冲抵了我国年经济的增长量;新疆是中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每年都在1400万亩左右,用地膜达5万吨以上,铺膜率100%,回收不足80%,废旧地膜残留量平均每亩2.52kg,最高可达18kg,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及质量;在台湾地区,因燃烧料垃圾而产生的有害物使这个地区的妇女生出许多畸形儿;动物吃下用塑料袋包装着的食物造成肠梗阻而死亡等等。
另据报道,全球石油储量只够开采50年。如果美国人开采本国石油,其储量仅够开采3年;如果不加限制,我国最多能开采8年。石油属于不可再生资源,从能源角度讲,全世界都面临能源危机。
“白色污染”触目惊心,石油资源面临枯竭,保护生存环境,用速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重任落在了我们的肩上,我们有义务、有责任、也有能力为人类的健康、为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我们的贡献。
一、开发生态利系列产品,用速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
1900年,适用的塑料材料只有虫胶、硬橡胶和赛璐珞;50年代之前,欧洲塑料工业的主要原材料是煤,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就建立起了石油化学工业;我国的合树脂工业是本世纪5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经过100年的发展,目前塑料工业已与石油工业牢固地结合在一起。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使塑料工业得以增长的唯一最有影响的因素,这两个工业具有明显的相互依存关系。塑料不断增长的趋势刺激了来自石油的单体和其它中间体生产的研究;由于有了廉价和丰富的中间体,这种中间体随后又进一步刺激了塑料工业的增长。
但是,石油资源不是无限的,塑料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造福了人类,是以消耗石油资源为代价的。而且,塑料特别是一次性使用的塑料的过度生产及使用,势必造成石油资源的枯竭、塑料垃圾处理的难度、景观的污染、有限的土地资源的占用。因此,形势要求我们必须要搞资源替代,即用速生资源--农作(如玉米淀粉)代替不可再生资源--石油资源。
目前,我公司生产的生态利包装膜系列产品可降解成分高达70%;生态利地膜系列产品中可降解成分高达40%;育苗钵系列产品中可降解成分高达70%;注塑制品中可降解成分高达50%以上,大大节省了石油资源,为保护地球,爱护环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搞资源替代要认清方向、不要走入误区
塑料制品形状五花八门,用途遍布各个领域。我们的心愿是不希望塑料制品退出历史舞台,但还要不浪费石油资源。为了节省石油资源,或使用纯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或是靠技术改进延长塑料制品的使用寿命,或是使用速生资源替代一部分石油资源,只有这三条途径。
纯天然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如纤维素、甲壳质、聚乳酸(PLA)、聚己内酯(PCL)等,虽然即能达到全部降解目的又不是由石油资源而来,但是,由于价值原因,它们不适用于制造用量很大、价格较低的降解地膜,降解包装膜等用即弃产品。
靠技术改进延长塑料制品的寿命方法适用于非一次性使用的、污染不很严惩的塑料制品,如工程塑料等,它们也不适用于制造垃圾袋、购物袋、地膜、农药瓶等塑料制品。用速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为那些一次性使用的、用量很大、回收困难或根本没有回收价值的塑料制品的领域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美国《今日美国报》2月1日文章——21世纪的运转是依靠“绿金”(指农作物产品)还是“黑金”(指石油产品)中也强调“石油的缺乏,拖累了所有国家的经济;农田作物有可能取代石油成为获得从燃料到塑料的所有物质来源。‘黑金’也许会被‘绿金’所取代”。
另外,国内市场也充斥了部分光降解产品,我们认为光降解产品是牺牲石油资源、获取材料的裂化,根本不符合环保的要求,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三、生态利系列产品的特点和技术先进性
生态利生物降解母料是以变性淀粉(SMA)为主要原料开发研制的一种共混型新材料。其工艺特点是:
将淀粉在液态下真空脱水,对脱水后的淀粉进行微细化处理,增大了淀粉的活化面积,提高了淀粉的活化度。
加入自制的DH改性剂,在一定条件下对淀粉进行覆羟改性,缩小了淀粉与树脂共混体系中各组分之间的性质差异,使变性淀粉在母料中的添加量高达80%。添加的变性淀粉及化学促降剂、助氧化剂、专用交联剂等助剂使其制品在无需外加碳源的情况下即可被微生物分解并与土壤同化。
变性淀粉和聚乙烯在高剪切力下进行熔融混炼,使得淀粉树脂共混体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塑化更均匀。
超细覆羟变性淀粉质优价廉,省去了一般性降解母料生产所必需的化工原料,如:EAA,使母料成本更低廉。
这种设计上的独特性,保证了其制品在使用期间的力学性能和使用后的降解性能巧妙地融为一体。使生态利生物降解母料成为同类产品的佼佼者。目前,我公司共生产七大类十几个品种的生物降解母料及相关制品,广泛应用于民用包装、工业包装、一次性医用卫生薄膜、农用薄膜、中空制品、非织造布、发泡材料、一次性餐饮具、注塑制品等领域。
四、丹海公司的发展历程
九十年代初,一家从1.9万元起家,仅经过短短三年的滚动发展就已拥有6000多万元资金的综合实业公司——天津市丹阳实业总公司,在获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将眼光瞄向了高科技。
1993年底,丹阳公司投资1200万元人民币,建设了一条年产2000吨的生物降解塑料的工业化扩大中试生产线。1995年1月,中试线建成投产并生产出合格产品,同年5月经过了市级技术鉴定。
1996年11月,包括丹阳实业公司在内的5家股东单位又出资组建了天津市第一家发起式股份公司。1997初全线启动。
在宋健、张立昌、李盛霖等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已逐步形成了投资规模为1.94亿人民币,占地面积38000m<sup>2</sup>,建筑面积26000m<sup>2</sup>,总装机容量6000KVA,年产30000吨降解母料和年产30000吨相关制品的能力。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环境标志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多项荣誉,并于2000年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从93年至今,从中试至规模生产,经历了风风雨雨的七年,丹海公司终于走向了辉煌。我们的产品不仅销往北到东三省,西至新疆,南至昆明、上海、台湾等祖国各地,而且还销往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今年9月份在汉城召开的"可环境降解塑料国际研讨会"上,丹海公司的产品获得了各国专家的一致好评,为丹海公司、为中国争得了荣誉,让世界看到了降解塑料的光辉前程。
最近,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共同批准,在天津建立全国唯一的“北方环保产业基地”,此项目业已启动,同时,国家经贸委还批准把天津列为全国十大生产示范城市之一。
我们更加感到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发展我市乃至我国的环保产业,关注经济与环境,以双赢为原则,同步发展;走双绿色发展道路,永为天下先!(天津丹海股份有限公司 刘嘉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