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我国包装工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逐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地位。随着中国加入WTO日期的临近,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包装工业将面临高智能领域的挑战。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必须重视发展包装教育,加快高校包装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步伐。我国高校包装教育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与我国其它一些专业学科相比还相对年轻。作为培养高素质包半装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手段改革和办学模式等方面还处在逐步完善阶段。21世纪智力和人才是最大的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高校包装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一、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当前为了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最紧迫的任务。
1.更新知识结构 树立终生教育观
高校要将教师继续教育、新教材建设与利用现代化远程教育和信息传播技术结合起来。重视对教师进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师掌握和应用新教材、新课程的能力,努力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包装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交叉科学,涉及到机械、材料、印刷、装潢设计等。我国包装专业本科教育从1984年试办到现在仅仅有十多年的历史,在教师队伍结构建设和学科体系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包装专业教师往往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颇有造诣,能够胜任几门相关课程的讲授。但包装行业具有前沿性、交叉性、边缘性,这就要求专业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结构,要加强跨学科学习。
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尤其重要。针对包装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对中青年教师进行高学历、高层次培养:选拔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考察培训;院校之间互派访问学者;组织教师有计划地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了解掌握国外发达国家包装技术发展趋势,消化吸收反应本学科或跨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更新思维观念,树立‘终生教育’思想。我国古代教育学家早已提出了‘生也有涯,知也有涯’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做为跨世纪的教育工作者,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若不能高瞻远瞩,站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前沿,随时随地充实求新,势必被时代大潮淘汰。
2.强化竞争机制 优化人才配置 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对教师在科技开发和教学水平等方面实行量化考核,根据业绩实行低职高聘或高职低聘。对不适于担任教师职业的人员要进行转岗分流。
经常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基本功比赛。促进教师在应用先进教学手段,讲授新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使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得以提高。
定期举办教师优秀论文、科技成果展览等活动,促进教师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意识。活跃院校的学术空气,鼓励支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教师队伍永葆青春活力。
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强改革与创新能力
高校教育要积极探索面向21世纪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强专业、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的综合配套改革,以最新的科学与文化知识成果教育学生,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专业教,加强学校软硬件环境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手段是高校生存发展的关键因素。21世纪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之一即教育手段现代化,现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将得到快速发展。面对国际技术创新的汹涌浪潮和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深化,作为高等包装院校,必须增强时间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包装院校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网络等方面的建设,保证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设备,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