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印刷工业技术发展的几个主要特点

   2011-05-22 39
一、国家经贸向和新闻出版署对我国印刷工业的技术进步极为关注。遵照党的十五大对新闻出版业“加强管理、调整结构、提高质量”的指示,国家经贸向和新闻出版署明确提出中国印刷工业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创新,要求中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2000年前达到“印前数字、网络化;印刷多色、高效化;印后多样、自动化;器材高质、系列化”的新目标。
  二、印刷工业的结构,已从承制书刊等媒体为主趋向以商业印刷为主。商业性的广告、表格、包装等,已逐渐成为印刷主体。政策性地压缩书报刊数目,使这类出版物的印量逐渐减少。造成各级书刊定点印刷厂(也是我国印刷支柱企业)举步维艰。迅速发展的以商业印刷主主体的新兴印刷企业,又以定位准确、设备先进、质量可靠、效率快捷、服务优良等优势,异军突起,成为印刷工业的重要支柱,占据了新的印刷市场。
  三、由于科技、经济信息交流和对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等诸种原因,造成印刷工业的整体布局不平衡。
  沿海开放地区的技术创新明显优于内陆、特别是西部地区。“内活外发”、“北活南印”的势头不减。形成小部分地区持续发展,大部分内陆省份存在巨大技术创新潜在市场的明显反差。
  四、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印刷工业的印前、印刷、印后的速度有明显差距。随着计算机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互联网技术在全球的应用普及,印刷出版业人作为传统的信息产业受到数字化、网络化的巨大冲击。在我国电子激光照排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印前又开始采用先进的信息吸收、储存、输送技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采用Client/Scrver系统结构,以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为依托,建立、开发库容量设计为100万条术语的术语数据库和标准通用星际语言(SGML)的中文编辑器。编辑工作实现自动化,并能与国内外有关组织进行通讯和数据交换。Super-XH100卫星新闻图片传输处理系统已由西安交通大学、新华社技术局完成。它在非抢先式多任务环境下实现了后台通信、前台处理的功能,使系统具有智能化、具有分地址多速率接收、JPEG压缩与觖压以及通信加密、解密等功能。通过软硬件技术的结合以及多层次、多方式程序开发手段,使印前信息传输达到自动化、智能化的程度。
  各印刷企业的多色胶印发展迅速,已使镕国印刷工业初具规模。快速印刷、个性印刷、按需印刷已成为市场经济发展下印刷业的新动向。Indigo、爱克发、 Xcikon、施乐等厂商的20余台数字印刷机,已在我国应用,进一步增加了我国印刷的科技含量。
  相对于印前、印刷的快速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印后极为落后。粗放型的印后加工,仍以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操作为主。明显地影响高速、精美印刷品的质量品位,制约了印刷业整体的快速发展。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