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品油性上光及其泛黄问题

   2011-05-22 47
胶印上光今天越来越多地直接用胶印机联机完成。本文分析联机上光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应采取的措施。用油性上光剂上光为了便于分析用油性上光剂上光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先来看一下这种上光剂的组成。油性上光剂在结构上与传统胶印油墨的粘合剂十分相似。大部分情况下,它们的最终加工方式也相同,区别在于原材料材质的不同。 油性上光剂和配方 油性上光剂应具有高度透明的结膜性能和无色透明的特性,这就决定了原材料都必须符合这个要求。此外,所用的各种原材料在形成的上光膜中只能有细微的颜色变化。油性上光剂的主要成份: ·硬质树脂 ·醇酸树脂 ·干植物油 ·矿物油 ·助剂(比如蜡) 油性上光剂的要求及其优缺点 上光剂用于纸张表面上光整饰。对上光剂的要求是: ·良好的耐磨性; ·减轻上光涂料纸的碳化; ·改善产品色彩明亮的程度; ·提高包装品的滑爽度; ·改善标贴等在库藏条件下的耐湿性(特种上光剂); ·提高光泽度。 在过去的一些年里,水基扩散上光剂和紫外线上光剂的应用有了较大幅度增长,这些较新的上光剂系统可以达到表面整饰效果,其性能较油性上光剂有所提高。 油性上光剂的优越性: ·对油墨的纯正度(例如耐硝基和耐碱性)没有特别要求。 ·印刷机只须略作改装或不必改装。 ·与胶印油墨处理相似。 ·仍旧可以使用用于传统胶印的助剂和清洁剂。 ·湿——湿印刷和湿——干印刷,均不存在上光剂叠印问题。 ·上光膜柔软性强,因此包装品不存在压痕和折叠问题。 ·上光膜具有良好的粘附性。 ·可进行留空上光,以便于纸盒粘结。 ·没有溶剂排放。 ·保持承印材料尺寸稳定,因此可顺利地对低克重(\90g/m2)纸张联机上光。 油性上光剂除了上述优点之外,也存在若干不足之处: ·干燥时间比较长。 ·如不喷粉,在纸堆中会粘连。 ·只能用特殊的冷胶和热熔胶才能粘结。 ·根据DIN10955(食品包装材料和包装异味检测标准)可能会影响内装的食品的气味和味觉。 ·无法完全排除泛黄现象。 油性上光剂的干燥 对于上光剂来说,不仅要求结膜稳定、无粘连,更重要的是结膜过程要在一个规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这个时间范围应以不影响产品的后加工和产品的运输为限度。 油性上光剂的干燥是由几个干燥阶段组成的。这种干燥过程可分为物理干燥和化学干燥二种。 物理“干燥”(渗透): 大分子的树脂溶解在矿物油中时,便会形成包含矿物油的分子团,其形状尤如海绵水。这种含矿物油的大分子团被“自由的”矿物油和其它上光剂成份所包围。当上光剂涂布到承印材料上时,“自由的”矿物油便立即渗入承印物的毛细孔。渗透是一种物理过程,这种过程在数分钟后结束。 图1:渗透的过程 由于带醇酸和植物油成份的矿物油的渗透,浓度比从①移向②。在这里,树脂浓度达到很高,实际已达到了凝胶状态,甚至达到了新的树脂/醇酸比互不相容的范围。 如果承印材料吸收性差,或不具有吸收性,那就无法达到式中的点②,这时只发生氧化聚合,整个干燥时间也相应延长。 化学干燥: 这里氧化反应的先决条件是植物油和脂肪酸为双键的醇酸树脂,因为分子双键系要比单键系的更富有能量。这就是说,在那种会导致单键分子的反应中将不用能量。 —[CH=CH]n→—[CH—CH]n+能量 无轮是干性油,还是所谓的醇酸树脂,都包含不饱和脂肪酸,因此可以由空气中的氧来反应,见图2。从该图可以看出,由催干剂催化的干燥过程会带来许多副反应。在醇酸树脂和干性油氧化干燥过程中,副反应也参与双键反应,这些副反应会分解脂肪酸链。这种类型的反应大都从只有在干燥初期出现的过氧酸形成而开始。最后通过分解形成分子酮、醛、碳酸及期羟基化合物。在干燥过程图示中,它们的形成被描述内降解作用。 图2:氧化干燥 正是这种裂解产物可能在承印材料的相互作用下带来问题。 它们包含或形成诸如酮或双酮并发色团,这也是背面泛黄的主要原因。 裂解产物接触泛黄(背面泛黄) 所谓接触泛黄,指的是印刷品与未印刷的纸张背面在纸堆中接触的部位纸张背面的局部泛黄。下面介绍其产生的原因。 这种接触泛黄经常与鬼影效应(重影)即无光/有光泽效应相混淆,似乎是正面印刷在反面印刷中留下的痕迹。 接触泛黄的原因是,胶印油墨和油性上光剂氧化干燥时必然产生的裂解产物与纸张涂料之间的相互作用,略呈黄色的液态裂解产物在纸堆中渗入未印刷的涂料纸背面,便会通过吸附作用,停留在涂料之中。这种泛黄即可能由于裂解产物的本身色素,也可能由于纸张涂料中光亮剂和连接剂的化学变化而产生。 泛黄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纸张的涂料成份。在某一种质量的纸张上也许会出现严重的泛黄现象,而在另一种纸张上几乎看不出泛黄。 泛黄的强度也取决于裂解产物的数量和质量,从而也取决于印刷油墨的配方。 根据我们的经验,具有“保鲜效应”的胶印油墨更趋向接触泛黄。 由于生产条件的不同(如墨膜厚度、上光剂膜厚度、干燥条件),泛黄并不一定在每批生产任务中出现,甚至于在同一批生产任务中也会出现很大差异。 要避免接触泛黄,目前只有使用非氧化干燥的油墨(例如低气味油墨)。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油墨无法满足光亮度和耐磨性的要求。 下列建议,是包括避免或减轻这种泛黄的措施: ·重色版应进行底色去除,以降低油墨密度,这样,在氧化干燥时出现的裂解产物数量可降低。 ·一般应放弃使用油墨添加剂,尤其是干燥剂。 ·纸堆通风,有助于带走裂解产物。 ·在需要进行表面精整的情况下,应优先选用水性上光剂。 应放弃使用“保鲜”胶印油墨,虽然这不完全是接触泛黄的原因,但会使危险增加。 油性上光剂/承印材料组合泛黄的趋势,可用简便的测试方法检测。 在被测承印材料上用印刷测试仪涂布3g/m2上光剂,并在该承印材料上留出一块以便以后评价之用的空白,一分钟后用一未印刷的材质相同的纸条与该整个印刷试样条相覆合,然后将这两张三层的纸夹入两块玻璃板之间,置入一个50℃干燥箱24小时,此后,用分光光度计按DIN 6167标准测量泛黄数据。这种泛黄数字,简单说就是覆盖在印刷品上的纸条表面泛黄和未泛黄之间的色密度差。 今天人们在选择油性上光剂连结料时,选择引起泛黄的裂解产物成份尽可能少的连接料。不过,背面泛黄是无法根本杜绝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还制约于承印材料涂料的质地。 在氧化聚合过程中,不仅产生液态的裂解产物,在上光膜中还会产生着色的化合物。这样不仅承印材料的白度被降低,甚至还会造成被覆盖的油墨的色调偏差。 下图展示了泛黄程度上取决于曝光时间的情况。 图3:油性上光剂的耐光性 按照DIN53145规定,测量的相对白度变化被作为相应耐光性等级(DIN 16525)的函数。从中不难发现,随着曝光时间的增加,上光层泛黄程度随之明显提高,大约在耐光性等级6时引起变黄的成分因为本身的耐光性而变白,降解作用继续。 袋装食品,如面食、巧克力、烟草制品等,会由于氧化干燥的裂解产物在味觉和嗅觉上发生变化。因此保险起见,在制作这类敏感食品装置纸盒时,不可使用油性上光剂,水性上光剂在这里是最受欢迎的。 那些表面会结成耐磨擦膜的氧化干燥的油性上光剂和油墨,由于其干燥机理肯定会分离出裂解产物,这种裂解物会影响袋装食品的品味。 目前还没有根本办法来克服这种导致裂解产物的副反应,纸堆吹风倒是一种消除裂解产物和排除不良效应的行之有效的手段。眼下只有一种办法,即用非氧化干燥的特殊油墨(低气味油墨)印刷,用水性上光剂湿— —湿上光,以获取足够大的耐磨性。 译自瑞士Fachhefte 1992年第5期 最新的全数字式综合电雕技术 车茂丰编译 随着凹版制版要求的提高与电子技术的发展,全数字式综合雕刻技术(Totally Integrated Digital Engraving,以下简称TIDE)也就应运而生。采用此技术,在整个雕版过程中,所有作业与图像信息始终以数字式运行输入、存取和处理。有关全数字式综合雕刻技术简介如下。 一、TIDE的优越性 1.质量提高——从原稿到最后雕刻完全采取数字式操作,就有可能对每一操作步骤实行控制,从而提高最终的制版与印刷质量。TIDE技术还可根据不同印刷品,如软包装、瓦楞纸、烟标、织物或邮票等,制订出标准参数供操作者对比,以保证质量,例如色彩还原表、扩展或收缩值、密度反差校正表以及加网程序等等,均可用电子技术予以指定,并用在整个制版印刷过程中对图像的复制进行控制。 TIDE技术还可实现无软片制版,从而避免传统工艺中由曝光、显影或感光材料的缺陷所带来的失真或污损等弊病,保证完全忠实于原稿。这在邮票或精致包装印刷中是非常必要的。 2.周期缩短——TIDE电雕技术是最快速、最直接的制版方法。美国最大的包装印刷品用户之一P&G公司,曾要求雕刻商在6天内完成从原稿设计、批样到雕好滚筒的全过程,结果只有采用TIDE工艺才满足此要求 3.成本降低——减少了许多材料与人工费用,尤其是实现无软片制版,完全省去软片制作及拼版的材料与人工。 此外,图像数据是从电子拼版系统通过磁带(盘)或计算机网络送到电雕工作站的话,那么原来的那些拷照相纸及照相纸扫描单元的操作与维护费用全部省去了。 二、技术演进过程 OHIO公司为实现此种TIDE技术,已持续了14年的研制和改进。最初,把输入扫描与电雕设计成分体式部分;在扫描后,图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便可运用电子技术对图像进行加工,如连续复制、镂空、镜像效应、色调平衡校正等。以1979年B-600型电雕机为代表。 1985年,该公司推出B720S/E型电雕机,增添了一个数据存贮系统,性能明显提高。雕刻者可以预先检视整个滚筒的拼版情况及各幅图面,实现了质量预检的要求。同时,又使外来数字化图像数据通过计算机接口进入电雕机,从此,数字式操作工艺的大门被打开。此系统的组成——独立式扫描与电雕部分,加上计算机数据存贮及操作工作站——被证实为数字式电雕操作最有效的基础。 OHIO公司的M`500型就是以此种设计为基础的优质而经济型的系统,虽然是单体式机型,但能同时执行好几种任务,可以在雕刻一个滚筒的同时,又扫描另一个图面备用,而且还具备大型机的所有数据处理特点和无软片操作接口供选用。1993年,又推出7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