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桌面出版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印前技术的革命,同时,也给设计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和鼠标更多地代替原来的颜料、画笔和直尺,设计师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我们也看到更新颖、更有冲击力的作品。但是,随着电脑在书刊装帧设计方面的利用率渐渐增多,人们从最初的震撼中回过神来,发现并不是每一件从电脑中“吐”出的东西都能令人满意。有的不过如此而已,有的甚至还增添了新的烦恼。那么,除了提高设计师的个人修养和设计水平外,能否从其他方面来提高书刊装帧设计的质量呢?以下我们从工程技术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真正掌握你的设备
桌面出版系统不仅仅只是一台苹果电脑或一台奔腾Ⅱ,它还包括相应的应用软件和一些外围设备,如扫描仪、彩色或黑白打印机等。每一种外设都蕴藏着许多功能,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在设计的过程中就不能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就拿扫描仪来说吧,目前桌面出版系统常用的扫描仪主要为平板扫描仪,如AGFA的DuoScan系列、MICROTEK的ScanMaker系列、Lino-Hell的赛飞和SCREEN的彩仙等。这些平板扫描仪作为电脑的输入设备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以其低价位、高效率、灵活性、直观性得到广泛的应用,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由平板扫描仪输入的图片却有着很大的缺陷,如色偏严重、细微层次丢失、图像不清晰等。造成这些缺陷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设备本身能力的因素外,不能很好地利用扫描仪附带的软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实际上每一款扫描仪都附带有一些功能强大的软件,如Lino-Hell公司LinoColor软件、AGFA公司ColorTone和PhotoFlow软件、MICROTEK的ScanWizardPro软件。这些软件不仅能够实现色彩管理、分色处理,而且有些还能实现扫描批处理,提高工作效率。事实上,在购买设备时,用户已经为这些软件付了钱,如果能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必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遗憾的是,我们许多设计人员仅仅满足于会操作,而忽略了这些功能的开发利用,既耽误了质量又降低了效率,造成设备投资的浪费。因此,在使用这些设备以前,应该充分阅读说明书,挖掘出每一项潜能,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胸有成竹、心中有数。
同样,应用软件中也有很多潜能可挖。我们看到许多封面设计得很粗糙,如阴影、渐变、金属字的简单堆叠,除了部分是由于设计师不用心、不投入外,往往是因为设计师对应用软件不熟悉。事实上现在的应用软件如PhotoShop、Freehand、Illustrator等都具备了很强大的功能。设计师们可以买一些相关的使用指南类的书,仔细阅读之后会觉得茅塞顿开,必将大有裨益。
二、追逐技术进步的步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桌面出版技术的发展同样体现了这一原则。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不仅硬件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软件的升级换代也非常快,可以说呈现一种加速度的发展态势。举个例子来说,Adobe公司的PhotoShop这一图像处理的经典软件,从最初的雏形(电影《星球大战》中用于制作特技)到具备初步的工业生产能力的PhotoShop 2.0用了十多年的时间,而从相对成熟的PhotoShop 3.0到具备强大网络功能的PhotoShop 5.0只用了三年时间。软件的升级换代带来的意义在于技术的完善和功能的强大。任何一位业内人士都能清楚地明白Freehand 3.1与Freehand 8.0之间如同黑夜与白昼一样的差别。然而,许多人重视硬件的更换而对软件的升级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现有掌握的Freehand 3.1已经够用了,而不愿花哪怕一个星期的时间外加一本指南类的读物去学Freehand 8.0。这样不仅在设计制作时很不方便(功能少、速度慢),而且还给后工序带来巨大的灾难(如“2000point”错误等)。因此,打破窠臼,勇于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是许多设计师所面临的自我挑战。
三、从工程技术角度看色彩
通常来说,设计师大多是美术院校毕业的,美术功底都比较扎实,因此,对色彩的理解他们都比较自信。然而,“此色彩”非“彼色彩”也,这里所指的是工程角度上的色彩学。从前对于图像色彩的处理往往依赖于印刷厂制版工序的师傅们,如电分师傅。自从彩色桌面系统得到普及以来,对图像的处理更多地由设计师来完成。设计师用平板扫描仪扫入图片后,依照显示器来对图片进行色彩调节,最终交给印刷厂或输出中心的是一个已经完成好的图像文件。通过出片打样后,许多设计师往往会发现,打出来的印刷样张与自己想象中或屏幕上看到的色彩相距甚远,有时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如蓝天变成紫色,桃红变成大红等。究其原因不外乎两条:①过分依赖屏幕。每一台显示器都有一定的色偏,在使用之前应当调整好显示器的亮度和对比度并且用校色软件尽量调节色偏,使显示器与印刷打样稿的色彩尽可能接近。另外,从理论上讲,屏幕色与印刷色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为显示器是由红(R)绿(G)蓝(B)三色光通过色光加色法来呈色,而印刷品是青(C)品红(M)黄(Y)黑(K)四种色料通过减色法来呈色,RGB的显色范围要大于CMYK的显色范围。因此,过分依赖屏幕的理由并不充分,设计师应该对自己的屏幕有全面的认识;②分色处理不当。在印刷工程技术中,电子分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有其自身的规律,只有符合这些规律才能得到最佳的还原色彩。因此,对于设计师来说,应该将一些要求较高的图片原稿交给专业制版厂或输出中心扫描分色,然后再进行设计制作,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四、加强与印刷工程师的配合
书刊的装帧设计与印刷技术密切相关。印刷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许多环环相扣的工序相衔接完成的,如版式设计、分色植字、排版出片、打样印刷、印后加工等,每一个环节都关系着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设计师与印刷工程师之间的配合就变得至关重要。从一开始就应该将印刷工序纳入整体来统筹考虑,否则容易出问题。曾经有一本儿童读物,全书装帧设计新颖别致,印制得很精美,可是由于设计师没有考虑到印后加工中的折页方式,结果使不该出血的图文裁切出血,最终成为不合格产品。另外,印刷工艺中有一些是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如前文提到的电子分色等,这些都需要设计师与印刷工程师之间加强配合,最终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产品。
五、重视原稿质量
我们常常为国外的书刊以及国内新兴的一些杂志如《时尚》等刊物的印制质量感到叹服,精美的图片、美妙的色彩让人心折。除了印刷能力的高低外,最根本的原因是他们的原稿质量很高。当彩色桌面系统尚未普及时,也许是受到商业宣传的影响,人们感到桌面系统是那么神奇而强大。同时,产生一种误解,以为随便拿个什么原稿扫进电脑都能变成精美的图片,其实不然。目前常用的原稿大致有彩色反转片、彩色照片、印刷品等。现在有许多人为了省钱或省事,随便从一些书报刊上剪些图片就作为原稿。这些原稿扫入电脑经过去网处理后所得到的图像要想精美就很困难了。因此,“砍柴不误磨刀工”,要想制作出好的作品,认真组织原稿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作。只有有了好的原稿,设计师才有好的素材,就象万丈高楼,每一块砖头都应该是最结实的。
影响书刊装帧设计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工程技术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素,让我们在这方面做得最好,剩下的就是设计师自己的事了。(张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