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形色色的包装袋是自古以来主要的包装容器之一,随着社会的进步,从制袋材料到线型已衍生出许多门类,它作为保护商品保证安全的运输包装是多样化的,由各种材料制成的糊底包装袋(也称糊口袋、粘底线等)即是其中之佼佼者。
糊底包装袋主要用来盛装粉、粒、片、絮、稠状物料,如水泥、粮食、淀粉、饲料、化肥、化工原料、矿粉等,近年来的包装改进又用于盛装沥青、石蜡、油漆、涂料等物料,替代钢桶包装。糊底袋的应用范围极广,用量极大,因此,在不断的包装改进和技术创新进程中,应用和推广糊底包装袋具有重要意义。
一、糊底包装袋
众所周知,传统的重包装袋封口大多是缝纫机缝制的,称为缝底袋,而糊底袋的袋底是用胶粘法(包括其它粘合方法或热合法)把四面袋口相互搭粘而成的,称为糊底袋,糊底袋按其灌装口的形状,又分为阀口袋和敞口袋。
1、阀口袋:
阀口袋是属于预封口袋型,装料前的袋身为扁筒状,袋子的上下两端均为糊制,上端的一角留有灌装阀口,当物料灌入后,由于物料自身的压力把袋子撑开呈立方体状,并把阔口压住以防止泄漏,如水泥袋即为典型的糊底袋。
糊底袋的阀口有管状的和增强式、上贴式、口袋式等多种型式,为适应某些超细粉料的包装,阀口在自封的基础上,还可再进行热封或制成双阀口型以加强密封性。
上下袋底的外表面可以粘贴附加底(俗称底贴),不同用途的糊底袋其附加可有可无,可单侧可双侧。
袋底可制成有纵切口型,可使袋底的搭粘面积增加18%左右,以使袋底增强并节约制袋材料。
2、敞口袋:
敞口袋与阀口袋所不同的是袋子下端为糊底,上端为敞口,在灌装线上灌装后再行封口,封口的方法有缝、粘和钉等,适应于大灌装口包装机,如粮食袋即为典型的敞口袋。
用于小包装的敞口袋袋身两侧有内折边,袋底呈矩形,具有很好的自立性。
二、糊底包装袋的特点
1、牢固度高
缝底袋由于其袋底是缝制的,缝口处的针孔是导致缝底袋牢固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据研究部门做牢固度检测时统计,有60-80%的缝底袋是由于缝口处断裂而破损。因为缝底袋缝口一般用25#-26#针,针的直径是23毫米,又是双线由针孔穿过,这样每个针孔直径还会扩大,再加上灌装时所受的重力作用,针孔直径可达25毫米以上。缝底线的袋底有78-90个针孔,这些针孔的直径加起来的尺寸平均为210毫米。这就是说在未经摔包前缝底袋的袋底已被剪出210毫米长的一个口子,占袋筒周长的20%左右,强度损失很多,糊底袋则彻底消除了缝底线的缝制针孔对袋子强度的不利影响。
从力学角度分析,以水泥包装为例,一个装满50公斤水泥的包装袋,平行于地面从1米高处下落着地时,地面给它的反作用力达6KN。也就是说,冲击面将以6KN的力的作用于包装袋,使袋中的水泥产生运动,其方向呈放射状。由于袋状的约束,袋中的水泥冲击包装袋的上面和两则面,使袋体承受着拉应力(沿各方向)。因为力的方向与袋体几何形状有关,一般的将其分解为纵向应力及横向应力。根据流体材料的运动特性,形成这样的应力分布规律:即无论袋体的纵向或横向,其中部应力都比两旁大;袋体横向中部应力比纵向中部应力大。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包装袋横向抗拉强度要高的原因,也是为什么包装线破损大多发生在袋体中间段的原因。这一点,对缝底袋和糊底袋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缝底袋的宽与长的比值为1:1.72-1.83,而糊底袋却只是1:1.06-1.18。显然,缝底袋两侧必然受到更大的冲击。而糊底袋各部位基本上处于等强度状态,无应力集中现象,从结构设计方面来讲是较为合理的。
实践证明,不同材料制成的糊底袋其牢固度比缝底袋高1-3倍。
(1)成本低
原材料在制袋的成本构成中占80-90%,因此,能否节约用材对选择袋型是至关重要的。
根据糊底袋和缝底袋两种袋型的规格和表面积计算结果证明,由于糊底袋的袋型结构合理,装料后是砖形,而缝底袋呈枕形,因此,在同等有效装料容积情况下,其表面积利用率明显的优于缝底袋。以水泥袋为例,制作同样容装量的袋子,可节约用料5-6%。对于传统多层纸袋,弃缝改糊后,由于糊底袋强度增高,可以减层制袋,故可节约用材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