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酸蚀偶联剂与牙面剪切粘接强度的影响

   2011-05-22 6

  本项实验旨在比较自酸蚀偶联剂不同作用时间下托槽与牙面剪切粘接强度的差异,探讨正畸临床使用自酸蚀偶联剂粘接托槽的最佳作用时间。

1 材料与仪器:

  48颗新鲜拔除的正畸减数前磨牙,随机均分成A、B、C、D4组,置于0.1%麝香草酚液中。所选牙齿形态正常,结构完好。采用方丝弓双尖牙托槽(杭州奥杰公司),底面积12 97mm2;粘接材料采用自酸蚀偶联剂(Self etchingprimer,3M)和光固化粘接剂(TransbondXT,3M)。实验仪器为可见光固化机(DentsplayQHL 75,USA),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WAW 1000B,长春试验机厂),扫描电子显微镜(HITACHIX 650,Japan)。

2 方法与步骤:

  将离体牙釉质粘接面与底座垂直包埋于自凝塑料中,经清水冲洗 吹干后,用自酸蚀偶联剂涂布牙面,处理时间A组5s、B组15s、C组30s,D组60s,气枪垂直轻吹5s,光照10s。再将底面涂布光固化粘接剂的托槽置于牙面,垂直按压并刮除多余粘接剂后分别从托槽近中、远中用可见光固化灯近距离照射10s。粘接后所有样本立即置于37℃水浴,30min后用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进行托槽剪切强度测试,速度1mm/min,预载荷10N,托槽脱落瞬间承受的载荷(P)由与测试机相连接的微机自动记录。用体视显微镜和MDGS图像分析系统对托槽脱落后牙面残留粘接剂指数(ARI)进行测定。测试后的样本常规脱水 干燥 喷金,扫描电镜(×8000)观察自酸蚀偶联剂不同作用时间下牙釉质—树脂界面超微结构的变化。

3 结果:

  4组样本托槽—牙界面剪切粘接强度分别为:A组(5.16±0 60)MPa B组(5.26±0 60)MPa C组(5.51±0.62)MPa D组(5.41±0 79)MPa,均能满足临床粘接的需要。经SPSS1 0统计软件包ANOVA分析,4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托槽脱落后牙面残留粘接剂情况:A、B、C3组有少量残留(ARI分别为11、13、13),D组残留量较多(ARI为23),经同一软件包Kruskal wallistest分析,D组与前3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SEM观察结果:随着自酸蚀偶联剂作用时间延长,釉质脱矿程度增加,树脂突数量增多,形态更规则,结构更致密。

4 讨论:

  自酸蚀偶联剂是一种磷酸化的甲基丙烯酸酯,涂布于釉质表面的同时对其进行酸蚀和封闭,因而较传统的磷酸酸蚀粘接简便省时。但其酸性相对较弱,粘接强度较传统磷酸酸蚀者低。本项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釉质脱矿程度加重,而粘接强度却未发生明显变化。因此可以认为,自酸蚀偶联剂在厂商推荐的15s作用时间内即可提供临床所需要的粘接力且减少对釉质的损伤。

 
举报收藏 0打赏 0
 
更多>同类技术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服务体系  |  会员服务  |  技术咨询  |  合作伙伴  |  联系方式  |  汇款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豫ICP备2020034376号-2